第一章 导言 | 第1-10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目标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8页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8-9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9-10页 |
第二章 安全策略和模型的研究 | 第10-23页 |
·安全目的 | 第10页 |
·安全策略 | 第10-11页 |
·两个最重要的安全策略模型BLP模型和Biba模型 | 第11-13页 |
·BLP模型 | 第11-12页 |
·Biba模型 | 第12-13页 |
·几种安全操作系统概述和使用的策略 | 第13-19页 |
·引用监控机和安全核 | 第13-14页 |
·LINUS Ⅳ系统的开发 | 第14-15页 |
·System V/MLS系统的开发 | 第15-17页 |
·BLP模型在Unix System V中的解释 | 第15-16页 |
·安全标记机制设计 | 第16-17页 |
·多级安全性实现方法 | 第17页 |
·DTOS的原型系统 | 第17-18页 |
·基于Linux的SE-Linux安全操作系统 | 第18-19页 |
·新的安全策略模型LDBB | 第19-23页 |
·格结构 | 第20页 |
·典型的格结构 | 第20-21页 |
·LDBB策略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总体安全功能设计 | 第23-36页 |
·自主访问控制 | 第23-24页 |
·强制访问控制 | 第24-25页 |
·标记 | 第25-27页 |
·身份鉴别 | 第27-30页 |
·用户身份标识 | 第27-28页 |
·用户身份鉴别 | 第28页 |
·用户口令强度 | 第28页 |
·用户与进程的关联 | 第28-30页 |
·客体重用 | 第30页 |
·审计 | 第30-33页 |
·审计规则 | 第31页 |
·审计配置的设定 | 第31-32页 |
·审计空间溢出策略 | 第32页 |
·审计查看 | 第32页 |
·审计数据的安全 | 第32-33页 |
·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 | 第33页 |
·隐秘通道分析 | 第33-34页 |
·可信通路 | 第34-36页 |
·Linux的安全注意键 | 第34页 |
·安全键的设计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应用Flask安全体系结构到Linux中 | 第36-41页 |
·Flask安全体系结构 | 第36-37页 |
·封装安全策略 | 第37-38页 |
·安全标记的封装 | 第38页 |
·标记的灵活性 | 第38页 |
·策略变化的支持 | 第38-39页 |
·安全性策略配置 | 第39-40页 |
·Flask在Selinux中的代码位置 | 第40-41页 |
·基本Flask类型和常量的头文件 | 第40页 |
·各种类型的AV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构建安全操作系统内核 | 第41-87页 |
·初始化和退出 | 第42-43页 |
·初始化 | 第42-43页 |
·退出 | 第43页 |
·新的系统调用 | 第43-45页 |
·主要内核数据结构和安全控制操作的构建 | 第45-87页 |
·作业hook函数 | 第45-49页 |
·管理作业安全域 | 第45-46页 |
·控制任务操作 | 第46-49页 |
·程序载入hook函数 | 第49-52页 |
·管理binprm安全域 | 第49-52页 |
·超级块hook函数 | 第52-56页 |
·管理超级块安全域 | 第52-55页 |
·控制文件系统操作 | 第55-56页 |
·Inode hook函数 | 第56-66页 |
·管理inode安全域 | 第56-62页 |
·控制inode操作 | 第62-66页 |
·文件hook函数 | 第66-72页 |
·管理文件安全域 | 第67-68页 |
·控制文件操作 | 第68-72页 |
·(系统V中)进程间通讯hook函数 | 第72-80页 |
·管理系统V IPC安全域 | 第72-75页 |
·控制一般的IPC操作 | 第75-76页 |
·控制旗语操作 | 第76-77页 |
·控制共享内存操作 | 第77-78页 |
·控制消息队列操作 | 第78-80页 |
·接口(Socket)hook函数 | 第80-87页 |
·Socket相关的安全结构 | 第80-81页 |
·管理Socket相关的安全域 | 第81-83页 |
·控制Socket操作 | 第83-8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7-89页 |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