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本文研究内容 | 第8-9页 |
四、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9-10页 |
第一章 《鸳鸯针》版本、作者与创作时间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鸳鸯针》版本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鸳鸯针》的作者 | 第12-17页 |
一、华阳散人 | 第12-14页 |
二、蚓天居士、独醒道人 | 第14页 |
三、独醒道人编次的作品《枕上晨钟》 | 第14-17页 |
第三节 《鸳鸯针》的创作时间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鸳鸯针》创作的文人化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以士子题材为主 | 第20-24页 |
一、自觉的士人意识 | 第20-23页 |
二、以士子故事为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儒家道德为主的审美理想 | 第24-29页 |
一、注重道德的士子形象 | 第24-28页 |
二、士人审美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揭露社会弊端 | 第29-33页 |
第三章 《鸳鸯针》儒生形象及创作背景分析 | 第33-42页 |
第一节 《鸳鸯针》中的儒生形象 | 第33-35页 |
一、小说中儒生形象概述 | 第33-34页 |
二、晚明儒生的社会生存环境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儒生形象与晚明士风 | 第35-42页 |
一、门户之习与小说中的科举舞弊 | 第35-38页 |
二、士人结社的风气 | 第38-40页 |
三、崇尚名士的风气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附录一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