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于人体动静态的上装结构配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第12-13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1 实际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理论价值 | 第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9页 |
1.3.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第14-15页 |
1.3.2 相关技术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0-37页 |
2.1 人体形态特征研究 | 第20-30页 |
2.1.1 人体形态分析 | 第20-24页 |
2.1.2 动静态人体测量实验 | 第24-30页 |
2.2 基于人体特征的上装结构设计 | 第30-36页 |
2.2.1 放松量的设计 | 第31-32页 |
2.2.2 衣身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2.2.3 衣袖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2.2.4 衣身与衣袖的配伍关系研究 | 第34-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实验样衣的确定与制作 | 第37-51页 |
3.1 实验方法的确定 | 第37-38页 |
3.1.1 实验样衣的制作目的 | 第37页 |
3.1.2 实验方法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 实验样衣各部位尺寸范围的确定 | 第38-45页 |
3.2.1 样衣各部位尺寸的初步确定 | 第38-42页 |
3.2.2 先验实验的实施与分析 | 第42-45页 |
3.3 实验样衣的制作 | 第45-49页 |
3.3.1 结构设计 | 第45-47页 |
3.3.2 工艺制作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着装实验与主观评价 | 第51-60页 |
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1-55页 |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 第51页 |
4.1.2 主观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1-55页 |
4.2 着装实验 | 第55-57页 |
4.2.1 受试者的选取 | 第55页 |
4.2.2 实验过程的设计 | 第55-57页 |
4.3 评价结果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及数学模型建立 | 第60-111页 |
5.1 实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60-68页 |
5.1.1 实验数据预处理的目的 | 第60页 |
5.1.2 人体差异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 第60-65页 |
5.1.3 数据标准化(归一化) | 第65页 |
5.1.4 指标的筛选 | 第65-68页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8-78页 |
5.2.1 主成分分析 | 第68-72页 |
5.2.2 聚类分析 | 第72-76页 |
5.2.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76-78页 |
5.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8-110页 |
5.3.1 数学模型建立的目的 | 第79页 |
5.3.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79-92页 |
5.3.3 曲线参数模型的建立 | 第92-102页 |
5.3.4 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102-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数学模型的检验与推广 | 第111-118页 |
6.1 检验工作概况 | 第111-114页 |
6.1.1 研究思路 | 第111-112页 |
6.1.2 实施阶段 | 第112-114页 |
6.1.3 小结 | 第114页 |
6.2 模型的推广 | 第114-117页 |
6.2.1 增加建模样品量 | 第115页 |
6.2.2 建立模型系统 | 第115-11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8-120页 |
7.1.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18-120页 |
7.2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20-122页 |
7.2.1 存在的问题 | 第120页 |
7.2.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附录1 | 第127-131页 |
附录2 | 第131-132页 |
附录3 | 第132-135页 |
附录4 | 第135-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