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导论 | 第7-18页 |
第一章 诗思融合与以艺进道:《庄子》文学品格的表现形态 | 第18-66页 |
第一节 哲学理论的形象化与具体化 | 第18-38页 |
一、诗思融合:《庄子》文学的基本特征 | 第18-27页 |
二、以艺进道:《庄子》思想的传输模式 | 第27-38页 |
第二节 哲学概念的生命化与境界化 | 第38-45页 |
一、哲学概念的生命化展现 | 第38-42页 |
二、哲学概念的境界化传输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哲学语言的诗性化与艺术化 | 第45-66页 |
一、多义性 | 第45-48页 |
二、召唤性 | 第48-51页 |
三、象征性 | 第51-54页 |
四、跳跃性 | 第54-56页 |
五、情感性 | 第56-58页 |
六、音乐性 | 第58-66页 |
第二章 时代基因与文化依托:《庄子》文学品格的外在成因 | 第66-89页 |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时代契机 | 第66-72页 |
一、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 | 第66-67页 |
二、文化学术的繁荣昌盛 | 第67-72页 |
第二节 宋楚文化的地域背景 | 第72-89页 |
一、庄子的故国里属 | 第72-77页 |
二、《庄子》的文化背景 | 第77-89页 |
第三章 语言哲学与表意方式:《庄子》文学品格的内在成因 | 第89-119页 |
第一节 庄子的语言哲学 | 第89-101页 |
一、“可说”与“不可说” | 第90-93页 |
二、缘何“不可说” | 第93-99页 |
三、说“不可说”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庄子》的表意方式 | 第101-119页 |
一、庄子“寓言”考论 | 第102-106页 |
二、庄子“重言”考论 | 第106-108页 |
三、庄子“巵言”考论 | 第108-119页 |
第四章 “三言”表达与隐喻言说:《庄子》言说方式的历史贡献 | 第119-171页 |
第一节 “三言”的本质与隐喻的功用 | 第119-130页 |
一、隐喻:修辞·思维·文化 | 第119-122页 |
二、庄子:“三言”与隐喻 | 第122-126页 |
三、《庄子》:隐喻言说与诗思融合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中国隐喻文化与庄子的贡献 | 第130-171页 |
一、中国隐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 第131-145页 |
二、庄子对中国隐喻文化的贡献 | 第145-171页 |
第五章 宇宙意识与文学特色:《庄子》哲学观念的文学转化 | 第171-199页 |
第一节 无限观念与浪漫风格 | 第171-180页 |
一、宇宙无限 | 第171-174页 |
二、浪漫风格 | 第174-180页 |
第二节 物化思想与变形艺术 | 第180-191页 |
一、物化三论 | 第180-187页 |
二、变形艺术 | 第187-191页 |
第三节 天人关系与叙述模式 | 第191-199页 |
一、天人合一 | 第191-194页 |
二、叙述模式 | 第194-19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9-208页 |
后记 | 第208-209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09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