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9页 |
一、债与责任 | 第9-14页 |
(一) 债与责任的历史沿革 | 第9-12页 |
1. 罗马法中的债 | 第9-10页 |
2. 近现代时期债与责任的发展 | 第10-11页 |
3. 我国有关债与责任的规定 | 第11-12页 |
(二) 债与责任分离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二、债与责任分离的理论 | 第14-19页 |
(一) 历史中的债与责任 | 第14-15页 |
(二) 我国民法《民法通则》中债与责任 | 第15-16页 |
(三) 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辨析 | 第16-18页 |
(四) 界定债与责任关系的原则 | 第18-19页 |
(五) 债与责任的分离 | 第19页 |
三、债与责任分离理论的创新 | 第19-26页 |
(一) 债与责任分离的理论在法理上的合理性 | 第19-22页 |
1. 符合契约自由的原则 | 第20页 |
2. 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 第20-21页 |
3. 债与责任的分离回应了独立保证的实践,创设了更好的信用环境 | 第21页 |
4. 债与责任分离的弊端可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遏制 | 第21-22页 |
(二) 债与责任分离已有的实践 | 第22-23页 |
(三) 还款责任直接由第三人承担的条件 | 第23-24页 |
1. 必须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当事人的书面约定或法律直接规定 | 第23页 |
2. 事实要件及债权人的举证责任 | 第23页 |
3. 第三人享有异议权 | 第23-24页 |
(四) 实施程序 | 第24-25页 |
(五) 对债权人直接向第三人求偿的几点建议 | 第25-26页 |
1. 明确规定担保人要承担第一性偿债责任的条件 | 第26页 |
2. 适当限制案外第三人对到期债务提出异议的范围 | 第26页 |
3. 关于担保的问题 | 第26页 |
四、债与责任分离同代位权及担保权的比较 | 第26-48页 |
(一) 代位权制度同债与责任分离的比较 | 第27-37页 |
1. 代位权的概念和特点 | 第28-29页 |
2. 代位权的性质 | 第29-31页 |
3. 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 第31-34页 |
4. 代位权的效力 | 第34-37页 |
(二) 担保制度同债与责任分离的比较 | 第37-43页 |
1. 我国担保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38-40页 |
2. 我国担保法律制度历史演变的意义 | 第40-43页 |
(三) 关于“独立保证责任”的进一步思考 | 第43-48页 |
1. “独立保证责任”的理论 | 第43-45页 |
2. 我国“独立保证责任“的立法与实践 | 第45-46页 |
3. 独立保证的特征 | 第46-48页 |
五、结论 | 第48-50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章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