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次针刺治疗早期特发性面神经炎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理论综述 | 第10-19页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中医面部经络分布 | 第10页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内因 | 第10页 |
·外因 | 第10-11页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13页 |
·面神经的解剖 | 第11页 |
·西医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血管痉挛因素 | 第11-12页 |
·病毒感染因素 | 第12页 |
·血管内皮素因素 | 第12页 |
·免疫因素 | 第12页 |
·环境损害因素 | 第12页 |
·类固醇激素因素 | 第12-13页 |
3. 治疗 | 第13-19页 |
·中医治疗 | 第13-17页 |
·中药治疗 | 第13页 |
·针灸治疗 | 第13-15页 |
(1) 单纯毫针针刺 | 第13-14页 |
(2) 灸法 | 第14页 |
(3) 火针 | 第14页 |
(4) 腹针疗法 | 第14页 |
(5) 穴位埋线 | 第14-15页 |
(6) 穴位注射 | 第15页 |
(7) 耳针 | 第15页 |
·综合疗法 | 第15-17页 |
·西医治疗 | 第17-19页 |
·肾上腺皮质激素 | 第17页 |
·抗病毒药物 | 第17页 |
·神经营养药物 | 第17-18页 |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 第18页 |
·手术疗法 | 第18页 |
·物理治疗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2页 |
4.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脱落与剔除的标准 | 第19-20页 |
5.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分组方法 | 第20页 |
·处理方法 | 第20页 |
·观察指标 | 第20-23页 |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不良事件的观察 | 第23页 |
6. 结果 | 第23-29页 |
·人口学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两组性别比较 | 第23页 |
·两组年龄比较 | 第23页 |
·两组患侧比较 | 第23-24页 |
·两组疗前病情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疗前病程比较 | 第24页 |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疗效评价 | 第25-28页 |
·A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第25页 |
·B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 第26页 |
·两组治疗后总分差值比较 | 第26-27页 |
·两组临床并发症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两组有效率比较 | 第28页 |
·两组临床满意度比较 | 第28页 |
·不良反应 | 第28-29页 |
7. 讨论 | 第29-32页 |
·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现况 | 第29页 |
·研究的出发点 | 第29页 |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29-30页 |
·临床疗效与结果评价 | 第30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0页 |
·今后的展望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附录 | 第38-42页 |
附表Ⅰ. 改良Portmann量表 | 第38-40页 |
附表Ⅱ. Stennert面神经麻痹继发损害量表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个人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