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植物去除及资源化

第一章 绪论第1-18页
 1.1 课题的来源第8页
 1.2 课题有关研究概况第8-16页
  1.2.1 大沽排污河概况第8-12页
  1.2.2 河道疏浚底泥中污染物的植物去除方法的提出第12-14页
  1.2.3 植物去除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4-16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植物去除的原理与实验过程第18-33页
 2.1 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植物去除原理第18-23页
  2.1.1 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修复机理第18-21页
  2.1.2 河道底泥中有机物的修复机理第21-23页
 2.2 植物去除的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1 河道底泥和土壤第23页
  2.2.2 植物选择第23-24页
 2.3 植物去除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第24-33页
  2.3.1 植物去除的操作过程第24-25页
  2.3.2 河道底泥中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第25-26页
  2.3.3 河道底泥中油和脂的提取第26页
  2.3.4 底泥中重金属总量的分析第26-27页
  2.3.5 底泥中重金属各形态的分析第27-28页
  2.3.6 底泥中重金属的测定第28-30页
  2.3.7 底泥中有机污染物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第30页
  2.3.8 植物和底泥的形态分析第30页
  2.3.9 底泥理化性质的测定第30页
  2.3.10 底泥酶活性测定第30页
  2.3.11 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第30-32页
  2.3.12 叶绿素的测定方法第32-33页
第三章 植物去除的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53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33-51页
  3.1.1 黑麦草对底泥中重金属的吸收和去除情况第33-37页
  3.1.2 黑麦草对底泥中重金属和底泥结构的影响第37-42页
  3.1.3 黑麦草对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吸收降解情况第42-44页
  3.1.4 黑麦草根际底泥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第44-49页
  3.1.5 黑麦草种植后底泥中酶活性的变化第49-50页
  3.1.6 黑麦草在投加螯合剂前后对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的影响第50-51页
 3.2 结论第51-53页
第四章 大沽河道底泥的处置与资源化第53-70页
 4.1 城市排污河道底泥的疏浚概况第53-54页
 4.2 河道底泥的处置第54-57页
  4.2.1 填埋第55-56页
  4.2.2 投海第56页
  4.2.3 焚烧第56-57页
 4.3 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第57-64页
  4.3.1 农林土地利用第58-61页
  4.3.2 建筑材料利用第61-63页
  4.3.3 环境保护利用第63-64页
 4.4 大沽河沉积物疏浚工艺的优化研究第64-68页
  4.2.1 沉积物的分布第64页
  4.2.2 沉积物的清淤、脱水减容和运输第64页
  4.2.3 沉积物疏浚集成工艺的优化第64-68页
 4.5 结论第68-70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70-72页
 5.1 成果与创新第70页
 5.2 问题与不足第70-71页
 5.3 前景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双层地基一维固结理论研究
下一篇:搭接柱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