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目录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的介绍 | 第11-13页 |
1.2.1 亚洲象的起源 | 第11页 |
1.2.2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1.2.3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和非洲象的区别 | 第12-13页 |
1.3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生态行为特点 | 第13-15页 |
1.4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在我国的分布和数量 | 第15页 |
1.5 西双纳人象冲突概况 | 第15页 |
1.6 人象冲突的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6.1 野生动物与人冲突的问题 | 第19页 |
1.6.2 人象冲突研究 | 第19-23页 |
1.6.3 国内亚洲象研究评价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工作地点和方法 | 第24-28页 |
2.1 研究地点 | 第24-26页 |
2.1.1 保护区总体概况 | 第24-25页 |
2.1.2 具体地点 | 第25-26页 |
2.2 工作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8-48页 |
3.1 表一的情况 | 第28-32页 |
3.1.1 调查区域的 GPS点 | 第28-29页 |
3.1.2 调查村寨的情况 | 第29-30页 |
3.1.3 动物损害情况 | 第30-32页 |
3.2 表二的情况 | 第32-48页 |
3.2.1 无象损区的的情况 | 第32-35页 |
3.2.1.1 调查人群的情况 | 第32页 |
3.2.1.2 经济情况 | 第32-34页 |
3.2.1.3 象损态度 | 第34页 |
3.2.1.4 对保护区的态度 | 第34-35页 |
3.2.2 象损区的情况 | 第35-48页 |
3.2.2.1 象损地区人群情况 | 第35页 |
3.2.2.2 象损地区经济、象损状况 | 第35-39页 |
一、象损区收入情况 | 第36-37页 |
二、象损区总体损失情况 | 第37-38页 |
三、村寨象损情况 | 第38-39页 |
3.2.2.3 象损对居民态度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4 如何改善人文环境 | 第41-44页 |
3.2.2.5 对保护区的态度 | 第44-45页 |
3.2.2.6 防治方法 | 第45-47页 |
3.2.2.7 象损活动的时间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生境与人象冲突及冲突缓解对策 | 第52-60页 |
5.1 生境与人象冲突的探讨 | 第52-55页 |
5.1.1 生境 | 第52-53页 |
5.1.2 生境承载力 | 第53-54页 |
5.1.3 人象冲突与生境 | 第54-55页 |
5.1.4 对人象冲突的态度及生境对策 | 第55页 |
5.2 缓解对策 | 第55-60页 |
一、有力的防象措施 | 第56页 |
二、合理的经济调整和补偿 | 第56-57页 |
三、缓解对策中的保护原则 | 第57-58页 |
四、缓解人象冲突中的问题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