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油废水的微生物连续净化处理
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油脂废水的来源、水质和特点 | 第11-13页 |
·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 第13-14页 |
·前人在本课题研究领域中的成果 | 第14-23页 |
·重力分离法 | 第15页 |
·化学法 | 第15-17页 |
·盐析法 | 第15-16页 |
·凝聚法 | 第16-17页 |
·电化学法 | 第17页 |
·粗粒化方法 | 第17-18页 |
·吸附法 | 第18-19页 |
·膜分离法 | 第19-20页 |
·气浮法 | 第20页 |
·生物法 | 第20-22页 |
·超声波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摇瓶小试的发酵生长条件的优化 | 第23-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菌种 | 第23页 |
·培养基与设备 | 第23-24页 |
·斜面培养基 | 第23-24页 |
·摇瓶培养基 | 第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菌体量的测定 | 第25页 |
·残油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初始pH的选择 | 第26-27页 |
·温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接种量的选择 | 第28页 |
·装液量的选择 | 第28-29页 |
·投油量的选择 | 第29页 |
·氮源的选择 | 第29-30页 |
·条件优化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20L开放式反应器放大实验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快速降解高含油废水菌种的性能研究 | 第33-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菌株 | 第33页 |
·主要药品与仪器 | 第33-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斜面培养基 | 第34页 |
·摇瓶培养基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34页 |
·脂肪酶活的测定 | 第34-35页 |
·COD的测定 | 第35页 |
·BOD的测定 | 第35页 |
·残油量的测定 | 第35页 |
·浊度的测定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菌体的生长曲线 | 第35-36页 |
·乳化浊度的变化 | 第36-38页 |
·脂肪酶活的变化 | 第38-39页 |
·油脂的分解 | 第39-40页 |
·COD的变化 | 第40页 |
·BOD 5的变化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SBR法连续处理油脂加工废水的小试研究 | 第42-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废水来源及生物处理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实验装置 | 第44-45页 |
·活性污泥来源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油脂废水的SBR法处理实验 | 第45页 |
·不同污泥浓度的试验 | 第45页 |
·实验监测项目及方法 | 第45-46页 |
·SBR法活性污泥的驯化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SBR法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 第46-47页 |
·曝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pH值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进水浓度对去除率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优化条件下连续运行的处理效果 | 第50-52页 |
·生物特性 | 第52-53页 |
·溶解氧 | 第53-54页 |
·污泥负荷对SBR的COD和油脂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容积负荷对SBR的COD和油脂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0污泥浓度对容积负荷的影响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