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度假村开发建筑策划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3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旅游、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 第9-10页 |
·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 | 第10-11页 |
·旅游度假村的建设亟需科学的策划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 第11-15页 |
·论文研究的几个概念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的范围的界定 | 第14-15页 |
·国内外对旅游度假村研究的发展综述 | 第15-26页 |
·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动态 | 第15-24页 |
·对相关学科研究动态的总结 | 第24-26页 |
·目前国内度假村研究的不足与对策 | 第26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框架 | 第26-3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8-31页 |
第2章 安徽旅游度假村开发的建筑策划背景 | 第31-42页 |
·区域背景下的安徽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地位 | 第31-35页 |
·区域旅游资源特色 | 第31-32页 |
·安徽风景资源的层次结构 | 第32-33页 |
·皖南旅游亚区 | 第32-33页 |
·皖中旅游亚区 | 第33页 |
·皖北旅游亚区 | 第33页 |
·安徽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 | 第33-35页 |
·重要旅游区的旅游结构特点 | 第35-36页 |
·黄山旅游区 | 第35页 |
·合肥旅游区 | 第35-36页 |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安徽传统乡土景观特色 | 第36-39页 |
·依山傍水,聚落与自然山水环境融合 | 第37页 |
·淡雅的色彩 | 第37-38页 |
·亲切的空间和宜人的建筑尺度 | 第38页 |
·少而精的装饰 | 第38-39页 |
·安徽旅游度假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9-42页 |
·安徽旅游度假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第40-41页 |
·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 第41-42页 |
第3章 度假村建筑策划的条件调查 | 第42-60页 |
·关于建筑策划的条件调查 | 第42-45页 |
·建设项目的外部条件的把握 | 第42-44页 |
·建设项目内部条件的把握 | 第44-45页 |
·度假村外部条件的调查和把握 | 第45-53页 |
·旅游资源的调查 | 第46-50页 |
·旅游资源调查目的 | 第46页 |
·旅游资源调查内容 | 第46-47页 |
·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 第47-48页 |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 第48-50页 |
·投资环境的调查 | 第50-51页 |
·投资环境调查的目的 | 第50页 |
·投资环境调查的内容 | 第50-51页 |
·投资环境调查的方法 | 第51页 |
·客源市场的调查 | 第51-53页 |
·客源市场调查的目的 | 第51页 |
·客源市场调查的内容 | 第51-53页 |
·客源市场调查的方法 | 第53页 |
·内部条件的调查和把握 | 第53-60页 |
·地形地貌调查 | 第53页 |
·建筑物与构筑物调查 | 第53-54页 |
·基础设施 | 第54-55页 |
·旅游行为调查 | 第55-58页 |
·旅游行为分类 | 第55-56页 |
·居住行为调查 | 第56-57页 |
·游憩行为调查 | 第57-58页 |
·经营行为调查 | 第58-60页 |
·经营方式的调查 | 第58-59页 |
·适应市场变化与弹性设计 | 第59-60页 |
第4章 旅游度假村空间构想的生成 | 第60-82页 |
·空间构想 | 第60-61页 |
·空间构想的含义 | 第60页 |
·空间构想的方法 | 第60-61页 |
·旅游度假村的市场定位 | 第61-63页 |
·旅游度假村市场定位原则 | 第61-62页 |
·定位的方法 | 第62-63页 |
·旅游度假村空间规模构想 | 第63-67页 |
·旅游承载量与游人规模预测 | 第63-65页 |
·空间规模的构想 | 第65-67页 |
·旅游度假村空间设计构想 | 第67-73页 |
·空间区位构想 | 第68页 |
·空间设计组合构想 | 第68-71页 |
·空间设计意境构想 | 第71-73页 |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组合模式 | 第71-72页 |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序列模式 | 第72-73页 |
·旅游度假村交通体系构想 | 第73-76页 |
·交通方式 | 第73-75页 |
·交通组织 | 第75-76页 |
·旅游度假村的生态技术构想 | 第76-78页 |
·生态技术含义 | 第76页 |
·生态技术的方法 | 第76-77页 |
·生态技术的措施 | 第77-78页 |
·构想生成的评估 | 第78-82页 |
·构想生成的评估概论 | 第78-79页 |
·构想生成的评估目标 | 第79页 |
·构想生成的评估方法 | 第79-82页 |
第5章 安徽旅游度假村开发建筑策划、规划实践 | 第82-105页 |
·合肥紫蓬山徽文化园实践 | 第82-93页 |
·概述 | 第82-83页 |
·徽文化风景园条件调查 | 第83-87页 |
·徽文化风景园外部条件调查 | 第83-84页 |
·徽文化风景园内部条件调查 | 第84-86页 |
·条件调查结果对设计任务书的修正 | 第86-87页 |
·徽文化风景园空间构想 | 第87-93页 |
·徽文化风景园时空定位 | 第87页 |
·徽文化风景园空间规模构想 | 第87-88页 |
·徽文化风景园空间布局构想 | 第88-93页 |
·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实践 | 第93-105页 |
·概述 | 第93页 |
·奇墅湖度假村条件调查 | 第93-97页 |
·奇墅湖度假村外部条件调查 | 第93-96页 |
·奇墅湖度假村内部条件调查 | 第96-97页 |
·奇墅湖度假村空间构想 | 第97-105页 |
·奇墅湖度假村规划目标及原则 | 第97-99页 |
·奇墅湖度假村空间布局构想 | 第99-103页 |
·奇墅湖度假村规划评估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个人简介 | 第114-115页 |
致 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