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 ·应用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课题简介 | 第9-13页 |
| 第二章 二值化技术的相关研究与现状 | 第13-19页 |
| ·全局阈值二值化 | 第13-15页 |
| ·积分率(Integral Ratio)的二值化法 | 第13-14页 |
|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二值化法 | 第14页 |
| ·基于灰度差直方图的二值化法 | 第14-15页 |
| ·考虑信息熵的二值化法 | 第15页 |
| ·人工设定整体阈值 | 第15页 |
| ·局部阈值二值化方法 | 第15-19页 |
| ·Eikvil提出的方法 | 第16页 |
| ·Niblack提出的方法 | 第16页 |
| ·J.M. White提出的方法 | 第16-17页 |
| ·Yasuda提出的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切分方法技术的研究与现状 | 第19-31页 |
| ·标准切分方法 | 第20-28页 |
| ·间距法 | 第20页 |
| ·垂直投影法 | 第20-21页 |
| ·基于多行的垂直投影法 | 第21-22页 |
| ·基于垂直投影特征的分析切分方法 | 第22-28页 |
| ·连通区域法 | 第28页 |
| ·基于识别的切分法 | 第28-30页 |
| ·串行式识别切分方法 | 第28-29页 |
| ·并行式识别切分方法 | 第29-30页 |
| ·“过分式”切分方法 | 第30页 |
| ·整体切分法 | 第30页 |
| ·混合切分法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滴水算法的研究 | 第31-35页 |
| ·起始位置 | 第31-32页 |
| ·“水滴”下落规则 | 第32-33页 |
| ·各种方向“滴水”算法的比较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新型切分方法的研究 | 第35-55页 |
| ·灰度值分级 | 第35-39页 |
| ·对比度扩展 | 第36-38页 |
| ·直方图均衡法 | 第38-39页 |
| ·树结构的构造 | 第39-41页 |
| ·连通域的概念 | 第39-40页 |
| ·树结构的生成过程 | 第40页 |
| ·实例 | 第40-41页 |
| ·搜索主层次级别 | 第41-44页 |
| ·主层次级别定义 | 第41-42页 |
| ·问题解决依据 | 第42-44页 |
| ·搜索算法及实例 | 第44页 |
| ·特殊情况处理 | 第44-51页 |
| ·汉字的基本构造 | 第45-47页 |
| ·连通域的合并及粘连字符/背景的分割 | 第47-49页 |
| ·改进的滴水算法 | 第49-51页 |
|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 第六章 算法优化 | 第55-61页 |
| ·算法的正确性及健壮性 | 第55页 |
| ·算法效率提高 | 第55-58页 |
| ·在建树的过程中,提高速度 | 第56页 |
| ·提高连通域合并的速度 | 第56-57页 |
| ·在图像特殊的情况下(背景色级别低)提高速度 | 第57-58页 |
| ·在大图像的切分中提高效率 | 第58页 |
| ·算法类数据结构 | 第58-61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61页 |
|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