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及其制度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2 银行体系脆弱性概述第18-26页
 2.1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银行体系的界定第18页
  2.1.2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涵义第18-19页
 2.2 银行体系脆弱性与银行危机第19-21页
  2.2.1 银行体系脆弱性与银行风险第19-20页
  2.2.2 银行危机第20-21页
  2.2.3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成本第21页
 2.3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经济影响第21-25页
  2.3.1 银行体系脆弱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21-23页
  2.3.2 银行体系脆弱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23-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银行体系脆弱性生成机制分析第26-44页
 3.1 银行体系脆弱性内生机制:微观主体分析第26-33页
  3.1.1 金融脆弱性假说:企业角度第26-27页
  3.1.2 安全边界说:银行角度第27-28页
  3.1.3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第28-31页
  3.1.4 D-D模型第31-33页
 3.2 银行体系脆弱性外生机制:宏观环境分析第33-39页
  3.2.1 金融自由化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第33-34页
  3.2.2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第34-35页
  3.2.3 贷款竞争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第35-38页
  3.2.4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其它生成因素第38-39页
 3.3 银行体系脆弱性动态机制:金融熵及制度变迁第39-43页
  3.3.1 金融熵及金融系统熵变第39-40页
  3.3.2 金融制度结构变迁第40-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第44-62页
 4.1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现实表现第44-50页
  4.1.1 资本充足率低第45页
  4.1.2 资产流动性差第45-46页
  4.1.3 经营效益不佳第46-48页
  4.1.4 不良资产率过高第48-49页
  4.1.5 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基本判断第49-50页
 4.2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综合判断第50-55页
  4.2.1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方法第50页
  4.2.2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定性指标判断第50-53页
  4.2.3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定量指标测度第53-55页
 4.3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55-60页
  4.3.1 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回顾第55页
  4.3.2 变量的选取第55-56页
  4.3.3 样本与计量模型的选择第56-57页
  4.3.4 实证分析结果第57-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5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制度分析及防范对策第62-82页
 5.1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现状的制度分析第62-65页
  5.1.1 组织体系脆弱性第62-63页
  5.1.2 信贷市场脆弱性第63-64页
  5.1.3 监管体系脆弱性第64-65页
 5.2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成因的制度分析第65-71页
  5.2.1 银行体系产权制度残缺第65-67页
  5.2.2 双重软预算约束第67-68页
  5.2.3 金融监管制度缺陷第68-69页
  5.2.4 非正规金融体系陷阱第69-70页
  5.2.5 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第70-71页
 5.3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防范对策第71-81页
  5.3.1 改革银行体系产权制度第72-73页
  5.3.2 强化银行体系监管机制第73-74页
  5.3.3 完善市场融资体系第74-76页
  5.3.4 建立社会信用体制第76-77页
  5.3.5 审慎推进金融自由化第77-78页
  5.3.6 构筑有效的有限银行安全网第78-79页
  5.3.7 民营化资产管理公司第79-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6 结论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性腺激素诱导大、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差异
下一篇:集团公司对内投资管理体制与决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