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7页 |
·引言 | 第12页 |
·形状记忆合金简介 | 第12-20页 |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 | 第12-15页 |
·形状记忆效应机理 | 第15-17页 |
·形状记忆效应的种类 | 第17-18页 |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概况 | 第18-20页 |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概述 | 第20页 |
·Cu-Al-Ni形状记忆合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20-28页 |
·材料的疲劳 | 第20-24页 |
·形状记忆合金的疲劳和失效 | 第24-25页 |
·Cu-Al-Ni形状记忆合金的疲劳问题 | 第25-26页 |
·解决办法 | 第26-28页 |
·热型连铸工艺 | 第28-35页 |
·热型连铸技术的原理 | 第28-29页 |
·热型连铸装置 | 第29-30页 |
·热型连铸过程主要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热型连铸的应用 | 第33-34页 |
·热型连铸件的性能 | 第34-35页 |
·热型连铸在现代制造技术中的优势 | 第3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用热型连铸法制取Cu-Al-Ni合金丝 | 第37-46页 |
·热型连铸设备 | 第37-42页 |
·熔炼部分 | 第38-39页 |
·液面控制部分 | 第39页 |
·测温系统 | 第39-40页 |
·氮气保护系统 | 第40页 |
·导流部分 | 第40页 |
·铸型部分 | 第40-41页 |
·引锭部分 | 第41页 |
·冷却部分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合金成分设计 | 第42-44页 |
·熔炼 | 第44页 |
·φ1和φ1.5 Cu-Al-Ni形状记忆合金丝的拉铸试验 | 第44-46页 |
·试验参数选取 | 第44页 |
·引锭操作 | 第44-45页 |
·试验内容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46-55页 |
·热处理工艺 | 第46页 |
·拉伸试验 | 第46页 |
·疲劳试验 | 第46-51页 |
·拉伸疲劳试验机 | 第46-50页 |
·疲劳试验控制原理 | 第50-51页 |
·疲劳试验过程 | 第51页 |
·金相及电镜观测 | 第51-52页 |
·金相观察 | 第51-52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2页 |
·相变点的测试方法 | 第52-53页 |
·X-ray衍射分析 | 第53-54页 |
·时效实验 | 第54页 |
·记忆性能测试 | 第54-55页 |
·回复率 | 第54页 |
·最大可恢复应变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5-98页 |
·合金的成分 | 第55页 |
·拉铸速度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拉铸速度对组织的影响 | 第56-60页 |
·拉铸速度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 第56-57页 |
·拉铸速度对析出γ_2相的影响 | 第57-59页 |
·横向晶界的形成 | 第59-60页 |
·相变点的测试结果 | 第60-68页 |
·拉铸速度与相变点的关系 | 第60-62页 |
·残余应力对相变点的影响 | 第62-63页 |
·疲劳对相变点的影响 | 第63-65页 |
·时效对相变点的影响 | 第65-68页 |
·记忆性能测试结果 | 第68-69页 |
·回复率 | 第68页 |
·最大可恢复应变 | 第68-69页 |
·X-ray衍射实验分析 | 第69-72页 |
·组织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72-79页 |
·拉伸测试结果 | 第72-73页 |
·拉伸断口观察 | 第73-79页 |
·组织与疲劳的关系 | 第79-96页 |
·疲劳断口观察 | 第80-89页 |
·疲劳后的组织观察 | 第89-96页 |
·热型连铸Cu-Al-Ni形状记忆合金丝与未来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10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