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蒋冕《湘皋集》校注

第一部分 前言第1-72页
 一、 蒋冕所处的明朝中期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及文学状况综述第19-24页
  (一) 明中期的时代背景简介第19-20页
  (二) 明中期的社会哲学思潮情况简介第20-21页
  (三) 明中期的文学思潮情况简介第21-24页
 二、 蒋冕的家世与其生平第24-72页
  (一) 蒋冕的家世第24-32页
   1 家族第25-26页
   2 父母兄弟第26-28页
   3 婚姻第28-29页
   4 居所第29-30页
   5 蒋冕与丘濬的师生情第30-32页
  (二) 蒋冕的生平第32-36页
   1 入阁第32-34页
   2 去职第34-35页
   3 返乡第35-36页
  三、 蒋冕诗文集版本情况第36-37页
  四、 蒋冕的散文创作第37-48页
   (一) 蒋冕散文作品的类型第37-42页
   (二) 蒋冕散文作品的内容意旨第42-48页
    1 上疏直谏,主题严正第42-43页
    2 记人写事,情真意切第43-46页
    3 知人论世,理深义远第46-48页
  五、 从作品中看蒋冕的精神和思想第48-59页
   (一) 正直清廉的精神第49-51页
   (二) 秉承儒家的基本思想第51-56页
   (三) 意识深处的道家思想第56页
   (四) 文艺思想第56-59页
  六、 蒋冕散文作品的艺术性第59-70页
   (一)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第59-61页
   (二)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第61页
   (三) 行文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第61-63页
   (四) 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其兼容并蓄第63-64页
   (五) 语言简洁,质朴平正第64-66页
   (六) 传记类散文的艺术特色第66-70页
    1 细致地刻划人物的性格第66-67页
    2 注重材料的提炼和选择,选取典型事件第67-69页
    3 描写人物的技巧与方法多样第69-70页
    4 语言骈散结合,古朴而少溢美之辞第70页
  七、 蒋冕作品的得失定位第70-72页
第二部分 凡例第72-73页
第三部分 《湘皋集》校注(页码另编号)第73-302页
 卷一 诏第73-77页
  修省诏第73页
  赐皇叔祖宁王宸濠诏第73-74页
  赐皇叔曾祖唐王讨宸濠诏第74-75页
  赐皇叔曾祖建安王讨宸濠诏第75-76页
  赐各王府讨宸濠诏第76-77页
 卷二 奏第77-86页
  乞归省母奏第77页
  辞升礼部尚书奏第77-78页
  自陈乞休奏第78页
  乞停止南海子游猎题本第78-79页
  自劾不职,乞恩求退以消天变奏第79-80页
  辞免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办事奏第80页
  请亟回銮主行太皇太后丧礼题本第80-81页
  乞取回刘允及停止张玉不差题本第81-82页
  乞宽仁以御左右题本第82页
  乞停止差官烧造题本第82-83页
  同粱少师辞免恩命奏第83页
  辞免加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大学士奏第83-84页
  辞免加太子太傅第二奏第84-86页
 卷三 奏第86-92页
  再辞恩荫奏第86页
  驾幸近郊,偕梁少师储追至昌平,请回銮题本第86-87页
  请亟赐回銮题本第87页
  再请回銮题本第87页
  三请回銮题本第87页
  銮回问安题本第87-88页
  请慎重起居以安人心题本第88页
  乞因灾异策免题本第88-89页
  请回銮兼乞勿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调遣军马支给钱粮题本第89页
  请重边防以备虏患题本第89页
  乞严防虏患振旅还京题本第89-90页
  请速赐回銮省牲题本第90页
  请驾还京疏第90-91页
  请停止无名赏赐揭帖第91-92页
 卷四 奏第92-100页
  请因虏寇出境,严紧速驾还京题本第92页
  请勿堕虏计中揭帖第92页
  请停止巡幸各处揭帖第92-93页
  进缴敕谕题本第93页
  请自今以后不事巡游,仍乞于至亲宗派中迎取伦序年行相应者一人,来京司香题本第93-94页
  恳辞恩命奏第94页
  自陈衰病乞休奏第94页
  请追寝巡幸手敕旨意以安人心奏第94-96页
  久病恳乞休致奏第96-97页
  乞将该决重囚俱且监着题本第97-98页
  请奏捷不必称“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字样揭帖第98页
  请停止镇国公太师称号不往泰安州等处题本第98-100页
 卷五 奏第100-107页
  乞宥郎中黄巩等题本第100页
  陈情乞休奏第100页
  乞放归养病奏第100-101页
  乞敕谕内免写亲征揭帖第101页
  乞将兵部会奏亟发以释群疑揭帖第101页
  乞免亲征揭帖第101-102页
  请免亲征题本第102页
  扈从至临清乞随便治病奏第102页
  在徐州开具合行事件揭帖第102-103页
  论郊礼不可行于留都旧坛题本第103-104页
  请停止南京郊祀题本第104页
  论南京郊坛不可妄议大祀题本第104-105页
  请令刘锐改送内阁诰敕题本第105页
  请保养圣躬,不必延访草泽揭帖第105页
  乞押解宸濠到南京即日班师题本第105-106页
  乞命将士预整归装,待押解宸濠到随即班师奏第106-107页
 卷六 奏第107-113页
  乞遵旧制廷试,仍乞郊祀在前奏第107页
  请趁天气未甚炎暑旋跸奏第107页
  乞因重囚反狱,亟处逆贼题本第107页
  恭请回銮郊祀升纎殿试,并亟处逆贼等项揭帖第107-108页
  跪行宫巷口大街,泣请回銮奏第108-109页
  请旋跸京师然后议处宸濠罪犯揭帖第109页
  再请回京议罪揭帖第109页
  辞免加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改户部尚书奏第109-110页
  时享不必遣官行礼揭帖第110页
  乞将各处取来妇女尽数查放还家揭帖第110页
  乞慎选随侍左右人员揭帖第110-111页
  召见谢恩题本第111页
  恭闻宣谕拜观宸翰题本第111页
  请如多官议主祀题本第111页
  乞革去武忠御马监并团营管事揭帖第111-113页
 卷七 奏第113-120页
  请法虞舜及汉光武以光圣孝题本第113页
  请崇圣学题本第113页
  封还御批揭帖第113-114页
  新政自陈乞罢奏第114页
  陈乞归田奏第114-115页
  乞罢黜以谢天下奏第115-117页
   附录: 科道奏请慰留题本第116-117页
  恳乞退休奏第117页
  请拆毁石经山祠庙题本第117-118页
  乞将保安等寺通行拆毁揭贴第118页
  再封还御批题奏第118-120页
 卷八 奏第120-127页
  请御经筵题本第120页
  请仍命多官会议称号大礼题本第120页
  乞守成法、恤人言,以光新政题本第120-121页
  请止加上慈寿皇太后尊号并武宗皇后称号揭帖第121页
  自陈乞罢奏第121-122页
  请因吴廷举之愧,亟赐罢黜奏第122-123页
   附: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第122-123页
  以与吴廷举面论之言上陈,恳乞赐骸疏第123-124页
  请留吴廷举照旧供事疏第124-125页
  请仍俟大婚礼成,加上尊号题本第125页
  请慎大礼以全圣德题本第125页
  乞俯从群议,仍乞同赐罢黜题本第125-127页
 卷九 奏第127-134页
  请罢黜以正大礼疏第127页
  乞慎典礼以回天意题本第127-128页
  乞册文中不必以子自称题本第128页
  乞于年月下不必称孝子字样题本第128页
  辞封爵疏第128-129页
  再辞封爵疏第129-130页
  辞爵第三疏第130页
  辞爵第四疏第130-131页
  辞爵第五疏第131-132页
  恳辞封爵疏第132-133页
  谢赐书题本第133-134页
 卷十 奏第134-139页
  请讲学题本第134页
  请慎重择地题本第134-135页
  自陈求退疏第135页
  乞罢机务放归田里疏第135-136页
  谢恩题本第136页
  谢遣官宣召题本第136页
  请慎选左右停止斋醮题本第136-137页
  请正统、本生礼宜有别题本第137-138页
  请抑私恩以全大义题本第138页
  召对平台后题本第138-139页
 卷十一 奏第139-146页
  请停止差官织造题本第139页
  请停止差官织造第三次题本第139-140页
  求退疏第140-141页
  自陈失职求罢疏第141-142页
  为后大宗疏第142-144页
  辞免赏赐题本第144-146页
 卷十二 奏对表解第146-152页
  乞请昭圣皇太后不必传免命妇朝贺题本第146页
  蒙垂问昨日进言之故揭贴第146页
  谢遣官慰谕题本第146-147页
  再辞赏题本第147页
  议礼失职,恳求休退奏第147-148页
  致仕后谢恩奏第148页
  辞免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奏第148-149页
  召见慰谕口对第149页
  召见平台对第149-150页
  代文武百官贺登极表第150页
  经筵进《尚书》解第150-152页
 卷十三 序第152-160页
  送行人司副唐君仁夫使安南序第152页
  送同年友黄君时济副宪云南序第152-153页
  送学士张公归河东省母序第153-154页
  《夏江别意图》诗序第154-155页
  赠乐会令叶廷言序第155-156页
  送吴克温归省祖母序第156页
  送佥宪姚公提学广西序第156-158页
  送夏廷重分教玉林序第158-159页
  送王信夫司教义宁序第159-160页
 卷十四 序第160-167页
  《应天府乡试录》序第160-161页
  《会试录》序第161-162页
  庆侍御陈君受代还朝捧敕荣亲诗序第162-163页
  贺总制军务、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阳明王公平寇序第163-164页
  贺提督两广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省吾林公平寇序第164-165页
  《广西通志》序第165-167页
 卷十五 序第167-175页
  蒋氏受姓之地及古今显名人物并吾宗所自出序第167-169页
  蒋氏家谱序第169-171页
   附: 凡例第170-171页
  《琼台诗稿》序第171页
  诗稿自序第171-172页
  《发冢论》序第172页
  《武学经传》序第172-175页
 卷十六 序第175-184页
  《金台别意图》诗序第175页
  赠福建宪副余君诚之序第175-176页
  送定安彭民望司教万庠序第176-177页
  赠包君好问佥宪云南序第177-178页
  送肇庆太守黄君伯望之任序第178-179页
  送琼人李生分教万州学序第179-180页
  送澄迈朱教谕序第180页
  送贵池令陈廷理归治所序第180-181页
  送李君思学归琼南序第181-182页
  送陈仲信丞淮阴驿序第182-184页
 卷十七 序第184-191页
  送大参杨公谢政归四明序第184-185页
  送地理黄生归剑江序第185页
  送僧正某归湘山序第185-186页
  庆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砺庵毛公寿诗序第186-187页
  庆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石斋先生杨公寿诗序第187-189页
  庆地官郎中雷公寿六十一序第189-190页
  庆陈母唐孺人寿序第190-191页
 卷十八 记第191-199页
  浩然斋记第191-192页
  小水十景图记第192-193页
  府江三城记第193-194页
  开建十八寨守御千户所记第194-195页
  延桂楼记第195-196页
  静学斋记第196页
  广西贡院修拓记第196-197页
  先世谱系记第197-199页
 卷十九 记第199-207页
  日新斋记第199页
  白沙江广济桥记第199-200页
  飞鸾桥修造记第200-201页
  灌阳县迁学记第201-203页
  拱极楼记第203-204页
  赐闲堂记第204-205页
  全州修学记第205-207页
 卷二十 记书第207-214页
  全州修学后记第207页
  全州名宦乡贤祠记第207-208页
  桂林武学记第208-210页
  黄氏家庙记第210-211页
  上琼台老先生第一书第211页
  第二书第211-212页
  第三书第212页
  第四书第212-214页
 卷二十一 书第214-221页
  与友人俞振明书第214-215页
  代人上某官书第215页
  上外舅少保西轩先生陈公求赈济乡郡书第215-216页
   附: 顾东桥宪使跋语第216页
  与两广提督萧都宪书第216-217页
  又与萧提督书第217页
  又与萧提督书第217页
  与屠巡按书第217页
  与伍时泰宪使书第217-218页
  与唐侍御书第218页
  与王阳明都宪书第218页
  与厚斋先生书第218页
  又与厚斋先生书第218-219页
  又与厚斋先生书第219页
  与石侍御书第219页
  与王阳明总制书第219-221页
 卷二十二 颂赞志第221-227页
  《大明一统志》颂第221页
  滕氏考室颂第221-222页
  琼台先生丘公小像赞第222页
  仇武襄公歼逆赞第222-223页
  海南周远指挥遗像赞第223-224页
  同年程宗鲁乃尊像赞第224页
  滕翁八十岁像赞第224页
  靳母范大恭人像赞第224页
  余读李商隐《虱赋》,有“就颜避跖”之叹;又读陆龟蒙《后虱赋》,有“守白守黑”之称,皆似未知虱者。用其辞,反其意作《虱赞》二首第224-225页
  游龙岩志第225页
  赐带志感第225-226页
  经筵志喜第226-227页
 卷二十三 考辨说录铭第227-234页
  洮水考第227页
  胡致堂流寓全州考第227-228页
  乡先辈萧珪及窦衙翁、陈孟宾科第考第228-229页
   附: 顾东桥宪使跋语第229页
  蒋氏郡望辨第229-230页
  先世同名辩第230页
  陶澈斋墓称呼辩第230-231页
  居室说第231页
  录宏治间宫僚第231-232页
  居庸关铭第232页
  常山砚铭第232-234页
 卷二十四 题跋第234-241页
  恭题停止南京郊祀天地批答后第234页
  跋《议大礼始末》后第234-235页
  题项氏《绍先》诗册后第235页
  跋揭文安公《全州学记》后第235-236页
  跋邃庵杨公所藏朱子与包祥道手帖第236页
  跋王文冕长史所藏魏文靖公手帖第236-237页
  题《唐曹祠部诗集》后第237-238页
  再题《曹祠部诗集》后第238页
  跋《卫灵公观马图》第238-239页
  跋吴兴墨竹第239页
  跋先母虚墓碑后第239页
  恭题貤赠先妻陈氏诰敕石刻后第239-241页
 卷二十五 书后 神道碑第241-249页
  书琼台先生挽罗都宪诗后第241页
  读《朱子大全》集笔录书其后第241页
  书《忠爱堂记》后第241页
  书元张伯成《杜诗演义》后第241-242页
  书《威信侯庙记》后第242页
  读李山甫诗书后第242页
  大明靖江安肃王神道碑铭第242-244页
  大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致仕陈公神道碑铭第244-246页
  大明故思明府同知赠奉政大夫陈公墓碑铭第246-249页
 卷二十六 墓志铭第249-256页
  明故镇守云南征南将军、太子太傅、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庄襄沐公墓志铭第249-250页
  雪岑葛惟高墓志铭第250-251页
  明故昭勇将军、掌旗手卫、都指挥佥事徐公墓志铭第251-252页
  明故中宪大夫、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廖公墓志铭第252-253页
  封文林郎、四川道监察御史石公墓志铭第253页
  明封太孺人陈氏墓志铭第253-254页
  明故靖江王府左长史胡君墓志铭第254-255页
  滕君景旸寿藏铭第255-256页
 卷二十七 墓表第256-262页
  处士滕公墓表第256页
  袁府君墓表第256-257页
  封主事卢公、安人江氏合墓表第257-258页
  赠给事中孙公暨孺人徐氏墓表第258-259页
  处士潘公暨其配张孺人合葬墓表第259-260页
  封监察御史石公墓表第260-261页
  亡姊滕孺人墓表第261-262页
 卷二十八 墓记第262-268页
  仁峰岭世墓记第262页
  先曾祖妣赠一品夫人蒙氏墓记第262-263页
  先祖考赠少傅府君墓记第263页
  先考墓前牌扁石阴记第263-264页
  先妣赠一品夫人郭氏墓记第264页
  先母陈太孺人墓记第264-265页
  先兄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梅轩先生蒋公墓记第265页
  亡弟质之墓志第265-266页
  继妻封一品夫人陈氏墓记第266-267页
  儿妇陈氏墓碣铭第267-268页
 卷二十九 行状第268-276页
  太学生丘君行状第268-276页
 卷三十 行状 事略第276-284页
  封通政使司左通政陈公行状第276-277页
  先君行实第277-278页
  先母封太孺人陈氏行状第278-279页
  安人刘氏行状第279-280页
  槐厅蒋氏先世事略第280-281页
  叔母二节妇事略第281-282页
  剿平贵州夷妇米鲁构乱事略第282-284页
 卷三十一 祭文第284-291页
  同年祭学士寅轩先生汪公文第284页
  祭封编修张公文第284页
  祭诰封左通政陈公文第284-285页
  祭亚卿陈公文第285页
  同年祭费老夫人文第285-286页
  馆阁祭费老夫人文第286页
  祭陈仲信文第286页
  祭王应和大尹文第286-287页
  代祭涯翁文正李公文第287页
  众同年祭胡世荣文第287页
  祭封少保、大学士杨公文第287-288页
  祭刘仁徵文第288页
  祭姻家文第288页
  同年祭潘以正布政文第288-289页
  少师石斋杨公继室喻夫人祭文第289页
  祭戒轩靳公文第289页
  祭南京光禄少卿唐仁夫文第289-291页
 卷三十二 策问 随笔 辞 补遗第291-302页
  岁贡生试教职策问第291-292页
  拟科场试士策问第292-293页
  县学生求免军丁策问第293页
  应天府乡试策问第293-294页
  会试策问第294-295页
  拟殿试策问第295-296页
  拟殿试策问第296-298页
  诗误传作者姓名第298页
  俗语有所本第298-299页
  美人辞第299页
  迎神辞第299页
  送神辞第299页
  湘云辞第299-300页
  《琼台诗话》序第300页
  又《琼台诗话》序第300-301页
  《竹塘宗谱》序第301-302页
第四部分 附录第302-308页
 原序一 黄佐第302页
 原序二 王宗沐第302-303页
 原序三 吕调阳第303-304页
 原序四 陈邦翱第304页
 原序五 殷从俭第304-305页
 新增序一 蒋肇第305页
 少傅蒋公敬所墓志略 龙大有第305-307页
 《明史.蒋冕传》第307-308页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第308-310页
第六部分 致谢第310-311页
第七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311页

论文共3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口语诗歌论
下一篇:中学生科学概念形成和推理能力发展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