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 红树林群落生态作用及其分布 | 第10页 |
2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区系 | 第10-11页 |
3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区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第11-12页 |
4 红树林土壤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12页 |
5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3-1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37页 |
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第16页 |
2 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6-18页 |
·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3 样品菌种分离和计数 | 第18-19页 |
·菌种分离的方法 | 第18-19页 |
·菌种分离的培养基 | 第1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页 |
4 单菌落的挑选、发酵及菌种保藏 | 第19-20页 |
·单菌落的挑选 | 第19页 |
·菌种发酵 | 第19-20页 |
·菌种保藏 | 第20页 |
·培养物离心 | 第20页 |
5 活性测定 | 第20-23页 |
·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20-21页 |
·细胞培养 | 第20-21页 |
·MTT法测活 | 第21页 |
·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材料及试剂配制方法 | 第21-22页 |
·测活 | 第22页 |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测定 | 第22页 |
·活性测定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6 土壤细菌16S RDNA的多态性分析 | 第23-35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 第23-25页 |
·供试样品、质粒、宿主菌 | 第23页 |
·引物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实验流程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土壤DNA的抽提 | 第25-26页 |
·DNA纯化 | 第26-27页 |
·CTAB-苯酚-氯仿沉淀法 | 第26-27页 |
·凝胶回收法 | 第27页 |
·PCR反应 | 第27-28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28-29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PCR产物 | 第29-30页 |
·银染法使DGGE凝胶中的DNA着色 | 第30页 |
·用“压碎与浸泡法”从DGGE凝胶上回收目的条带 | 第30-31页 |
·扩增DGGE凝胶上回收的DNA片段及纯化PCR产物 | 第31-32页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32-34页 |
·感受态细胞E.coli DH5a的制备 | 第32页 |
·应用TaKaRa pMD18-T Vector进行DNA片段的克隆 | 第32-33页 |
·质粒DNA的微量提取(碱裂解法) | 第33-34页 |
·PCR检测质粒插入片段 | 第34页 |
·DNA序列测定 | 第34页 |
·DNA序列的整理及分析 | 第34-35页 |
7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66页 |
1 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含量 | 第37-39页 |
2 土壤可培养好氧异养型微生物的个体数量 | 第39-41页 |
3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个体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关系 | 第41-45页 |
·土壤可培养细菌个体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关系 | 第41-42页 |
·土壤可培养放线菌个体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关系 | 第42-43页 |
·土壤可培养真菌个体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4 土壤微生物菌落形态多样性和抗性微生物菌落形态多样性 | 第45-52页 |
·分离菌株数量 | 第45-46页 |
·抗肿瘤菌株数量 | 第46-47页 |
·抗白色念珠菌菌株数量 | 第47-48页 |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数量 | 第48-49页 |
·拮抗菌菌株数量占分离菌株的比例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5 红树林土壤细菌16S RDNA的多样性 | 第52-65页 |
·直接抽提土壤DNA | 第52-53页 |
·土壤DNA的纯化 | 第53页 |
·PCR扩增 | 第53-5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54-58页 |
·DNA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 第58页 |
·克隆序列的整理和相似性分析 | 第58-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6-70页 |
1 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个体数量的关系 | 第66-67页 |
2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菌落形态的多样性和拮抗微生物菌落形态的多样性 | 第67-68页 |
3 红树林土壤细菌16S RDNA的多态性分析 | 第68-70页 |
第5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研究发展(综述) | 第70-91页 |
1 依赖于微生物分离培养的研究方法 | 第70-72页 |
2 不依赖于微生物分离培养的研究方法 | 第72-75页 |
·脂肪酸分析 | 第72-73页 |
·基因序列分析 | 第73-74页 |
·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73-74页 |
·功能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74页 |
·探针杂交分析 | 第74-75页 |
3 土壤细菌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75-78页 |
·土壤细菌DNA的提取 | 第75-77页 |
·土壤DNA纯化 | 第77-78页 |
4 PCR反应 | 第78-79页 |
·PCR引物的选择 | 第78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78-79页 |
5 PCR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79-8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Ⅰ SAS程序 | 第91-94页 |
1 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壤细菌个体数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程序 | 第91-92页 |
2 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壤放线菌个体数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程序 | 第92-93页 |
3 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壤真菌个体数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程序 | 第93-94页 |
附录Ⅱ 克隆序列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