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缩写词 | 第9-10页 |
|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可可的生物特性 | 第10-11页 |
| ·可可的经济价值及生产状况 | 第11-12页 |
| ·可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可可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可可体细胞胚发生与基因型 | 第13-14页 |
| ·外植体的选择与可可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14页 |
| ·培养条件与可可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 第14-15页 |
| ·酶活性与可可体细胞胚发生 | 第15-16页 |
| ·次生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 ·组织培养与传统繁殖方法结合应用 | 第16-17页 |
| ·可可茎尖或腋芽增殖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增殖培养 | 第17-18页 |
| ·生根培养 | 第18页 |
| ·农杆菌介导可可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概述 | 第18-20页 |
| ·可可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基因工程在可可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 | 第21页 |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可可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组织培养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可可通过茎尖与茎节增殖途径的组织培养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可可通过茎尖与茎节增殖转化体系建立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可可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快繁的研究 | 第23-47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6页 |
| ·可可通过体胚发生途径的组织培养 | 第23-24页 |
|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第23页 |
| ·愈伤组织培养 | 第23-24页 |
| ·诱导胚的发生 | 第24页 |
| ·诱导成熟胚的发育成苗 | 第24页 |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24页 |
| ·可可通过茎尖和茎节增殖途径的组织培养 | 第24-25页 |
|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第24-25页 |
| ·培养方法 | 第25页 |
| ·试验结果的观察与统计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43页 |
| ·可可通过体胚发生的组织培养效果 | 第26-39页 |
| ·外植体表面消毒效果分析 | 第26-28页 |
| ·愈伤组织培养 | 第28-35页 |
| ·体细胞胚的发生 | 第35-37页 |
| ·成熟胚发育成苗的培养基的筛选 | 第37-39页 |
| ·可可茎尖和茎段(带茎节)培养效果 | 第39-43页 |
| ·外植体表面消毒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 ·增殖培养 | 第40-42页 |
|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第42-43页 |
| ·试管苗的驯化移栽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7页 |
| ·关于可可材料消毒方法 | 第43-44页 |
| ·关于胚状体的诱导率的问题 | 第44-45页 |
| ·关于提高体胚萌发的问题 | 第45页 |
| ·关于可可茎尖和茎节外植体褐变问题 | 第45-46页 |
| ·可可组织培养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46-47页 |
| 3 农杆菌介导可可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 第47-55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 ·载体与宿主菌 | 第47页 |
| ·植物受体材料 | 第47页 |
| ·试剂 | 第47页 |
| ·可可培养基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50页 |
| ·外植体处理 | 第48页 |
| ·子叶对Kan的敏感性试验 | 第48页 |
| ·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 第48页 |
| ·适宜的侵染时间试验 | 第48-49页 |
| ·适宜共培养天数试验 | 第49页 |
| ·农杆菌介导GUS基因遗传转化可可试验 | 第49-50页 |
| ·转化愈伤组织的培育 | 第49页 |
| ·转化愈伤组织分子检测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抗生素浓度梯度筛选 | 第51页 |
| ·适宜浸染时间试验 | 第51页 |
| ·适宜共培养天数试验 | 第51-52页 |
| ·GUS基因转化可可愈伤组织PCR检测 | 第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关于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 | 第52-53页 |
| ·关于转基因材料的检测 | 第53-55页 |
| 4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图版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