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外加剂对水泥基材料早期变形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17页
     ·研究现状第14-17页
     ·问题的提出第17页
   ·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预期目标第17-18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页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化学外加剂发展和水泥基材料开裂试验方法回顾第19-25页
   ·化学外加剂发展概况和趋势第19-22页
   ·水泥基材料开裂试验方法回顾第22-25页
     ·自由收缩评价方法第22-23页
     ·约束收缩试验方法第23-25页
第三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第25-30页
   ·主要原材料及性质第25-26页
   ·试验方法第26-30页
     ·椭圆环约束收缩试验方法第26-27页
     ·砂浆自由收缩试验方法第27页
     ·化学收缩试验方法第27-28页
     ·砂浆强度试验方法第28页
     ·基本性能试验方法第28-29页
     ·非接触式电阻率试验方法第29-30页
第四章 矿物外加剂对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缩开裂的影响第30-35页
   ·试验设计第30页
   ·潮湿养护的砂浆强度第30-32页
   ·自由收缩第32-33页
   ·初始开裂时间第33页
   ·初始开裂时抗折强度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五章 减水剂对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缩开裂影响的研究第35-53页
   ·萘系高效减水剂第35-40页
     ·萘系高效减水剂的分类及其减水作用机理第35-36页
     ·试验设计第36-37页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砂浆初始开裂时间的影响第37页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砂浆初始开裂时抗折强度的影响第37-38页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砂浆自由收缩的影响第38-39页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浆体化学收缩的影响第39-40页
   ·聚羧酸类减水剂第40-44页
     ·聚羧酸类减水剂分类及其减水作用机理第40-41页
     ·试验设计第41页
     ·聚羧酸类减水剂对砂浆初始开裂时间的影响第41-42页
     ·聚羧酸类减水剂对砂浆初始开裂时抗折强度的影响第42页
     ·聚羧酸类减水剂对砂浆自由收缩的影响第42-43页
     ·聚羧酸类减水剂对浆体化学收缩的影响第43-44页
   ·木质素系减水剂第44-48页
     ·试验设计第44-45页
     ·木钙对砂浆初始开裂时间的影响第45页
     ·木钙对砂浆初始开裂时抗折强度的影响第45-46页
     ·木钙对砂浆自由收缩的影响第46-47页
     ·木钙对浆体化学收缩的影响第47-48页
   ·减水剂对砂浆早期收缩开裂影响的综合分析第48-51页
     ·初始开裂时间第48页
     ·最大裂纹宽度第48-49页
     ·自由收缩第49-50页
     ·化学收缩第50页
     ·早期电阻率与化学收缩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六章 抗收缩剂对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缩开裂影响的研究第53-65页
   ·抗收缩剂第53-58页
     ·抗收缩剂的基本要求、分类及其减缩机理第53-54页
     ·抗收缩剂对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第54页
     ·试验设计第54-55页
     ·抗收缩剂对砂浆初始开裂时间的影响第55页
     ·抗收缩剂对砂浆初始开裂时抗折强度的影响第55-56页
     ·抗收缩剂对砂浆自由收缩的影响第56-57页
     ·抗收缩剂对浆体化学收缩的影响第57-58页
   ·复掺抗收缩剂与萘系高效减水剂第58-60页
     ·试验设计第58页
     ·复掺对砂浆初始开裂时间及初始开裂时抗折强度的影响第58-59页
     ·复掺对砂浆自由收缩的影响第59页
     ·复掺对浆体化学收缩的影响第59-60页
   ·抗收缩剂改善水泥基材料早期收缩开裂的综合分析第60-64页
     ·初始开裂时间第60页
     ·最大裂纹宽度第60-61页
     ·自由收缩第61-62页
     ·化学收缩第62页
     ·早期电阻率与化学收缩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七章 化学外加剂影响早期收缩开裂机理的探索第65-69页
   ·孔和水对收缩的影响第65-66页
   ·收缩与开裂的关系第66-67页
   ·收缩开裂分析模型第67-6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结论第69-70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后记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科技园的规划与设计初探
下一篇:转型期工人阶级地位变化的社会资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