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气候变化概述 | 第12-15页 |
·气候变化的概念及成因 | 第12页 |
·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 | 第12-13页 |
·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 第13-14页 |
·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3 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15-16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 第15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影响 | 第15-16页 |
·法哲学基础 | 第16-17页 |
·代际公平 | 第16页 |
·代内公平——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 第16-17页 |
·法经济学基础 | 第17-20页 |
·环境资源容量 | 第17页 |
·环境产权 | 第17-18页 |
·温室气体排放权 | 第18-20页 |
4 国外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现状 | 第20-43页 |
·欧盟的法律体系 | 第20-24页 |
·注重“减缓性”立法阶段 | 第20-23页 |
·注重“适应性”立法阶段 | 第23-24页 |
·欧盟内部有代表性国家——以英国为例 | 第24-28页 |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 第24-25页 |
·具体的立法成果 | 第25-28页 |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 第28-31页 |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 第28-29页 |
·具体立法层面 | 第29-31页 |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 | 第31-34页 |
·联邦层面政策与立法 | 第31-33页 |
·地方层面的立法——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 | 第33-34页 |
·值得研究的两项未通过法案 | 第34页 |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之评价 | 第34-37页 |
·减缓性立法与适应性立法并重 | 第34-35页 |
·专门性的气候变化法 | 第35-36页 |
·能源立法的完善与重要地位 | 第36页 |
·采用财税制度与市场激励制度 | 第36-37页 |
·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法律 | 第37-41页 |
·政策性文件 | 第37-38页 |
·具体立法 | 第38-41页 |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之评价 | 第41-43页 |
·减缓性立法初成体系,适应性立法应加快制定 | 第41页 |
·缺少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性法律 | 第41页 |
·部分法律观念陈旧,不应纳入气候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财税与市场手段立法仍需完善 | 第42-43页 |
5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完善的设想 | 第43-50页 |
·完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应当坚持的原则 | 第43-46页 |
·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 第43页 |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 第43-44页 |
·减缓性立法与适应性立法并重 | 第44-45页 |
·行政强制手段与市场激励手段相结合 | 第45页 |
·国际合作原则 | 第45-46页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完善的设想 | 第46-50页 |
·立法模式的完善 | 第46页 |
·应当设立《应对气候变化法》以统领全局 | 第46-48页 |
·及时剔除过时的法律规定 | 第48页 |
·财税制度的完善 | 第48-49页 |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完善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