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6页
前言第16-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57页
 1 褐飞虱抗药性现状第18-22页
  1.1 褐飞虱对有机氯类杀虫剂的抗性第19页
  1.2 褐飞虱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第19-20页
  1.3 褐飞虱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第20-21页
  1.4 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第21-22页
  1.5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第22页
 2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研究第22-25页
  2.1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第22-23页
  2.2 解毒作用增强第23-24页
  2.3 靶标敏感性下降第24页
  2.4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第24-25页
 3 褐飞虱抗药性综合治理第25-28页
  3.1 科学的抗性评估体系是抗药性综合治理的前提第25-26页
  3.2 合理的化学防治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展第26页
  3.3 综合治理策略第26-28页
 4 吡虫啉研究概况第28-39页
  4.1 吡虫啉简介第28页
  4.2 吡虫啉的防治对象第28-31页
  4.3 吡虫啉对靶标昆虫的毒力第31-33页
  4.4 吡虫啉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第33-35页
  4.5 吡虫啉毒理学第35-37页
  4.6 吡虫啉抗性第37-39页
 5 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进展第39-57页
  5.1 脊椎动物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进展第42页
  5.2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区第42-47页
  5.3 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进展第47-51页
  5.4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进化研究第51-57页
第二章 褐飞虱的饲养方法与抗药性调查第57-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2.1 不同饲养方法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第60-61页
  2.2 2000年褐飞虱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第61-62页
  2.3 2001年褐飞虱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第62页
 3 讨论第62-64页
第三章 吡虫啉的抗性筛选和褐飞虱适合度的研究第64-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2.1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的筛选第67-69页
  2.2 吡虫啉抗性褐飞虱的相对适合度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1页
第四章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生化机制分析第71-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5页
  2.1 以T25为材料进行抗性机制初步分析第76-80页
  2.2 抗性筛选过程中不同世代的抗性机理分析第80-83页
  2.3 解毒酶活力测定第83-84页
  2.4 膜蛋白靶标对吡虫啉的结合能力变化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7页
第五章 褐飞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的克隆第87-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9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0-94页
  2.1 褐飞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第90-91页
  2.2 褐飞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5个亚基全长序列的克隆和测序第91-93页
  2.3 褐飞虱5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同源性分析第93页
  2.4 两个受体亚基的选择性剪接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6页
第六章 褐飞虱乙酰胆碱受体功能点突变的发现第96-11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7-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10页
  2.1 四个功能亚基(α亚基)氨基酸多态性第99-102页
  2.2 Nlα1亚基Y138S和Nlα3亚基Y173S氨基酸替换的进一步证实第102-103页
  2.3 Nlα1亚基和Nlα3亚基胞外区功能结构分析第103-104页
  2.4 Nlα1亚基和Nlα3亚基胞外区结构模拟第104-110页
 3 讨论第110-111页
第七章 点突变纪云那的功能表达和药理学分析第111-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9-123页
  2.1 总结合(Total binding)实验结果第119页
  2.2 饱和结合(Saturation binding)实验结果第119-121页
  2.3 竞争结合(Competition binding)实验结果第121-122页
  2.4 蛋白质杂交Western Blotting第122-123页
 3 讨论第123-125页
第八章 褐飞虱对吡虫啉靶标抗性的分子检测技术第125-1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6-1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8-129页
  2.1 Bi-PASA检测点突变方法的确立第128页
  2.2 Bi-PASA对部分种群的检测第128-129页
 3 讨论第129-131页
全文总结第131-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7页
附录Ⅰ:nAChR亚基的Genebank登录号第157-161页
附录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1-162页
附录Ⅲ:申请专利—褐飞虱对吡虫啉靶标抗性的分子检测方法第162-163页
附录Ⅳ: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下一篇:重组家蚕杆状病毒表达鱼类生长激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