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逻辑·环境·模式: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宏观思考

导言第1-8页
一、历史与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思考第8-15页
 (一)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历程考察第8-11页
 (二)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过程反思第11-15页
  1.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缺憾第11-12页
   (1) 审判公正价值急需补足第11-12页
   (2) 审判效率需要合理提高第12页
   (3) 审判程序效益价值需要充分认识第12页
  2.改革目的过于偏狭第12-13页
  3.改革的主体定位错误第13-14页
  4.改革的具体措施“一刀切”现象严重第14-15页
  5.改革实践中,审判程序非正当化现象严重第15页
二、价值与功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逻辑分析第15-21页
 (一) 本质与要义:民事庭审的固有价值解析第15-19页
  1.正义性与公正性第15-16页
  2.独立性与中立性第16-17页
  3.公开性与社会性第17-18页
  4.程序性与强制性第18-19页
 (二) 民事审判程序的功能分析第19-21页
  1.定纷止争,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第19页
  2.限制恣意,规范司法职权行为第19-20页
  3.吸收不满,树立民事司法权威第20-21页
三、文化与社会: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环境考察第21-25页
 (一) 司法传统第21页
 (二) 司法体制第21-22页
 (三) 司法观念第22-24页
 (四) 司法人员素质第24-25页
 (五) 社会司法环境第25页
四、定位与走向: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模式选择第25-33页
 (一) 民事审判制度模式比较第25-29页
 (二) 面对现代制度理性与本土资源的应有态度第29-31页
  1.西方制度资源的理性认识,有机借鉴先进因素第29-30页
  2.充分的重视中国的基本国情,力求现代理念与本土有机融合第30-31页
 (三) 我国民事审判模式的走向与原因分析第31-33页
  1.从一定意义上说,对抗制模式更加符合纠纷解决的实质意义第31页
  2.选择借鉴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能够满足我国固有传统急需变革的内在需求第31-32页
  3.当事人主义模式更容易发现案件真实第32-33页
五、宏观把握与具体设计: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制度配置第33-44页
 (一) 整体把握第33-35页
  1.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的宪法化,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第33-34页
  2.适当扩大司法权能,以应付复杂多变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第34页
  3.现实主义法理念对传统司法正义观的修正和补充,通过简化诉讼程序,强化法官对诉讼进程管理等措施来强调司法效率第34页
  4.重视庭审中的调解制度的合理应用,建立和完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第34-35页
 (二) 具体设计第35-44页
  1.强化当事人举证,减轻法院职权收集调查证据的负担第35-38页
  2.保障证人的权益,完善利益受损制度第38-39页
  3.强化当庭质证认证第39-42页
  4.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第42-43页
  5.加强判决书说理分析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后记第47-48页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简介第48-49页
声明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eb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剩余污泥超声破解的性能与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