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扁穗牛鞭草与混生种互作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摘要(中文)第1-16页
摘要(英文)第16-20页
第一篇 概述第20-43页
 第一章 文献回顾第20-31页
  1.牧草种间关系研究第20-24页
   ·牧草种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22页
   ·牧草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2.牧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第24-28页
   ·牧草光合特性研究第24-25页
   ·环境因素对牧草光合作用的调控第25-26页
   ·牧草的光呼吸第26页
   ·牧草光合作用与产量第26-27页
   ·牧草光合产物的累积和转移第27-28页
   ·牧草光合作用与植株再生生长关系第28页
  3.牧草群落内辐射状况与冠层结构特征第28-29页
  4.人工草地混播、补播系统研究缩略第29-31页
 第二章 目的和意义第31-36页
  1.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第31-32页
  2.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第32-34页
  3.本研究的目的第34-36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36-43页
  1.试验设计思路第36页
  2.技术路线第36-37页
  3.试验方法第37-43页
   ·试验地概况第37页
   ·试验材料第37页
   ·试验设计第37-43页
     ·扁穗牛鞭草混播系统试验设计第37-38页
     ·扁穗牛鞭草补播系统试验设计第38-39页
     ·观测内容及测定方法第39-43页
第二篇 扁穗牛鞭草和混生种的生态学特性及生产潜力初探第43-79页
 第一章 扁穗牛鞭草组织浸出液对潜在混生种萌发及幼苗的影响第43-5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试验材料第44页
   ·试验方法第44-45页
     ·扁穗牛鞭草水浸提液的制备第44页
     ·水浸液的萌发生物检测第44页
     ·水浸液对牧草幼苗初期生长的生物检测第44-45页
  2.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扁穗牛鞭草植株水浸液对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5-50页
     ·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红三叶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5-46页
     ·扁德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白三叶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6-47页
     ·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7-48页
     ·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第48-50页
   ·扁穗牛鞭草植株水浸液对牧草幼嫩植株生长的影响第50-52页
     ·扁德牛鞭草植株水浸液对牧草幼根伸长的影响第50页
     ·扁穗牛鞭草植株水浸液对牧草幼苗伸长的影响第50-52页
   ·扁穗牛鞭草植株水浸液对牧草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第52-53页
  3.结论第53-54页
 第二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种间竞争初探第54-62页
  1.材料和方法第54-57页
   ·试验材料第54页
   ·试验方法第54-56页
   ·测定项目第56-57页
     ·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测定第56页
     ·单株分蘖/枝数测定第56页
     ·种间竞争力测定第56-57页
  2.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产量第57-58页
   ·单株分蘖数第58-59页
   ·种间竞争力第59-60页
  3.讨论第60-61页
  4.结论第61-62页
 第三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显微结构及生产潜力研究第62-7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2-63页
   ·试验方法第62页
   ·观测方法第62-63页
  2.观测结果第63-67页
   ·茎第63-64页
     ·扁穗牛鞭草茎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第63-64页
     ·红三叶茎的解剖结构第64页
   ·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的形态和结构第64-67页
     ·扁穗牛鞭草叶的形态和发生第64-65页
     ·扁穗牛鞭草叶的解剖结构第65页
     ·扁穗牛鞭草叶绿体超微结构第65-66页
     ·红三叶叶的解剖结构第66-67页
     ·红三叶叶绿体超微结构第67页
  3.讨论第67-68页
  4.结论第68-72页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72-78页
  1.材料和方法第72-73页
  2.结果与分析第73-77页
   ·光通量密度对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速率的影响第73-74页
   ·CO_2浓度对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第74-75页
   ·温度对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第75-77页
  3.结论第77-78页
   ·光照强度对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第77页
   ·光照强度和CO_2浓度对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作用的影响第77页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作用适宜的温度范围第77-78页
 本篇小结第78-79页
第三篇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混生群落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第79-172页
 第一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和混合群落种群动态及对土壤的影响第79-92页
  1.材料和方法第79-80页
  2.结果与分析第80-90页
   ·物候观测小区的群落动态及对环境的影响第80-85页
     ·单混播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物候期及产量第80-81页
     ·物候观测小区牧草高度变化第81-82页
     ·牧草密度变化第82-84页
     ·牧草盖度和水分变化第84-85页
     ·物候观测小区土壤肥力变化第85页
   ·测产小区的群落动态及对环境的影响第85-90页
     ·牧草高度变化第85-86页
     ·测产小区牧草密度变化第86-89页
     ·测产小区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第89-90页
  3.结论第90-92页
 第二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和混生群落的稳定性及对牧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第92-99页
  1.材料和方法第92-93页
  2.结果与分析第93-97页
   ·牧草产量动态第93-95页
   ·茎叶比第95页
   ·牧草群落营养动态第95-96页
   ·种间竞争力变化第96-97页
  3.讨论第97页
  4.结论第97-99页
 第三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叶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第99-114页
  1.材料与方法第99-100页
  2.结果与分析第100-112页
   ·扁穗牛鞭草的光合特性研究第100-105页
     ·扁穗牛鞭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第100-101页
     ·扁穗牛鞭草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日变化第101-103页
     ·扁穗牛鞭草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103-105页
   ·红三叶的光合特性研究第105-109页
     ·红三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第105-107页
     ·红三叶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日变化第107-108页
     ·红三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第108-109页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第109-110页
   ·不同季节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第110页
   ·不同季节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气孔密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第110-112页
  3.讨论第112-113页
  4.结论第113-114页
 第四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及混生群落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第114-123页
  1.材料和方法第114页
  2.结果与分析第114-121页
   ·单种和混种群落的单叶和群落光合速率比较第114-117页
   ·不同叶层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气孔密度和光合速率的关系第117-119页
   ·单种和混种群落的光合速率Pn与其它生理生态指标的关系第119-120页
   ·单种和混种群落不同高度冠层的光合特性第120-121页
  3.小结与分析第121-123页
 第五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及混生群落冠层分析:Ⅰ.植株个体特性与产量第123-133页
  1.材料及方法第123-12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4-132页
   ·单、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植株枝条的高度变化第124-125页
   ·单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利红三叶分蘖/枝数的变化第125-126页
   ·单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单株分枝角度变化第126-128页
   ·单、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单株分枝节数、节间长度、分枝拉直长度变化第128-130页
   ·单、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单株叶片大小变化第130页
   ·单、混播组合中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的单株重量大小变化第130-131页
   ·单、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分析第131-132页
  3.结论第132-133页
 第六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及混生群落冠层分析:Ⅱ.无性系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第133-144页
  1.材料和方法第133页
  2.结果与分析第133-142页
   ·叶面积指数(LAI)第133-135页
   ·叶片分布(LD)第135-136页
   ·叶倾角(MFIA)第136-137页
   ·散射光的透射率(TD)第137-138页
   ·直射光的透射率(TR)第138-139页
   ·消光系数(k)第139-140页
   ·两次刈割之间再生草单株植物特征变化第140-142页
  3.小结第142-144页
 第七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及混生群落冠层分析:Ⅲ.水平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第144-155页
  1.材料及方法第144页
  2.结果与分析第144-153页
   ·冠层结构及光辐射特征的比较第144-150页
     ·叶面积指数(LAI)第144-146页
     ·叶片分布(LD)第146-147页
     ·平均叶倾角(MFIA)第147-148页
     ·消光系数(K)第148-149页
     ·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R)第149-150页
     ·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D)第150页
   ·不同处理的植物特性、冠层结构和经济性状比较第150-152页
   ·单混播群落植物特性、冠层结构及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第152-153页
  3.讨论第153-154页
  4.结论第154-155页
 第八章 扁穗牛鞭草和红三叶单生及混生群落冠层分析:Ⅳ.垂直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第155-171页
  1.材料及方法第155页
  2.结果与分析第155-169页
   ·冠层结构及光辐射特征的比较第155-161页
     ·叶面积指数(LAI)第155-156页
     ·叶片分布(LD)第156-157页
     ·平均叶倾角(MFIA)第157-158页
     ·消光系数(K)第158-159页
     ·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R)第159-160页
     ·散射透过系数(TD)第160-161页
   ·不同处理植物特性、冠层结构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比较第161-164页
     ·不同组合在不同刈割时期各层片的植物组成及对产量的贡献第161-163页
     ·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组合在各层片的CP含量第163-164页
   ·单、混播组合的牧草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第164-169页
     ·第1次刈割时单、混播组合的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第164-167页
     ·第3次刈割时各单播和混播群落的结构与光分布第167-169页
  3.小结第169-171页
 本篇小结第171-172页
第四篇 扁穗牛鞭草和多花黑麦草互补系统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第172-200页
 第一章 秋季补播多花黑麦草对扁穗牛鞭草草地产量、质量和植物组成的影响第172-181页
  1.材料和方法第173页
  2.试验结果第173-178页
   ·不同补播量的多花黑麦草对牧草总产量和营养动态的影响第173-175页
     ·不同补播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第173-174页
     ·不同补播量对植物组成的影响第174-175页
   ·不同时间补播多花黑麦草对牧草总产量和植物组成的影响第175-177页
     ·补播时间对牧草利用时间和产量的影响第175-176页
     ·补播时间对植物组成的影响第176-177页
   ·补播系统营养动态变化第177-178页
  3.讨论第178-180页
   ·补播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第178页
   ·补播时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第178-179页
   ·补播时间对牧草利用时间影响第179页
   ·补播使牧草产量中的植物组成变化第179-180页
  4.结论第180-181页
 第二章 扁穗牛鞭草和多花黑麦草互补系统的生理生态机理第181-187页
  1.材料和方法第181页
  2.结果与分析第181-186页
   ·补播系统中多花黑麦草叶片的出现、扩展和衰老第181-184页
   ·补播系统中多花黑麦草、扁穗牛鞭草的密度动态第184-185页
   ·补播系统中多花黑麦草、扁穗牛鞭草的高度动态第185页
   ·补播系统中扁穗牛鞭草和多花黑麦草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第185-186页
  3.小结第186-187页
 第三章 补播多花黑麦草对扁穗牛鞭草产量和及动态的影响第187-192页
  1.材料和方法第187页
  2.结果与分析第187-191页
   ·补播系统对扁穗牛鞭草草地产量的影响第187-190页
   ·补播系统对扁穗牛鞭草草地群落稳定性影响第190-191页
  3.小结第191-192页
 第四章 扁穗牛鞭草草地秋季补播多花黑麦草的最佳时间选择第192-199页
  1.材料和方法第192-193页
  2.结果与分析第193-198页
   ·不同橘种时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第193-194页
   ·牧草产量构成第194-195页
   ·密度第195-196页
   ·植株高度第196-197页
   ·补播系统中根系的分布状况第197-198页
  3.小结第198-199页
 本篇小结第199-200页
总结第200-204页
致谢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8页
作者简介第218-219页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219-22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著第220-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组件的税务干部测评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肺支气管树三维形态模拟及其内部气体流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