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 | 第13-17页 |
| ·颗粒形态结构与传质特性 | 第13页 |
| ·污泥沉降性能 | 第13-14页 |
| ·机械稳定性 | 第14页 |
| ·储存性能 | 第14-15页 |
| ·污泥表面疏水性和热力学特性 | 第15页 |
| ·污泥EPS组成 | 第15-16页 |
| ·吸附性能 | 第16-17页 |
|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 ·基质种类及其负荷 | 第17-18页 |
| ·污泥沉降时间 | 第18-19页 |
| ·水力剪切条件 | 第19-20页 |
| ·体系溶解氧(DO)与基质传递 | 第20页 |
| ·水力停留时间(HRT)与好氧饥饿期 | 第20页 |
| ·排泥方式 | 第20-21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1页 |
|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 | 第21-23页 |
| ·有机废水处理 | 第21-22页 |
| ·脱氮除磷 | 第22-23页 |
| ·有毒难降解废水处理 | 第23页 |
| ·重金属、染料等吸附 | 第23页 |
|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启动过程特性 | 第26-35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6-29页 |
|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 ·进水水质与接种污泥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反应器运行性能 | 第29-31页 |
| ·反应器启动过程污泥特性变化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运行策略研究 | 第35-49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35-38页 |
| ·试验装置 | 第35页 |
| ·试验用水和接种污泥 | 第35页 |
| ·反应器运行参数 | 第35-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 ·好氧饥饿恢复策略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分区排泥调控策略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40-44页 |
| ·梯度曝气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储泥方式对好氧颗粒稳定性及活性恢复的影响 | 第49-60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49-51页 |
| ·试验装置 | 第49页 |
| ·试验用污泥 | 第49页 |
| ·污泥储存方式 | 第49-50页 |
| ·恢复试验反应器运行参数 | 第50页 |
|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 ·储存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 ·储存后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情况 | 第55-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61页 |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 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