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8页 |
| 一. 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综述 | 第8-14页 |
| (一) 国外的研究 | 第8-11页 |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三)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3-14页 |
| 二. 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由来与发展 | 第14-27页 |
| (一) 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由来 | 第14-17页 |
| 1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4-15页 |
| 2 风险投资活动与一般企业治理机制的区别 | 第15-17页 |
| (二) 风险投资活动中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 1 代理问题 | 第17-18页 |
| 2 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担问题 | 第18-19页 |
| (三) 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19-27页 |
| 1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 | 第19-22页 |
| 2 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与合同连接 | 第22-27页 |
| 三. 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国外经验 | 第27-34页 |
| (一) 美国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发展 | 第27-30页 |
| 1 美国风险投资来源的变化 | 第27-28页 |
| 2 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类型 | 第28-29页 |
| 3 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间的治理机制 | 第29-30页 |
| (二) 日本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发展 | 第30-32页 |
| 1 主银行体制下的日本风险投资机构 | 第30-32页 |
| 2 日本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发展 | 第32页 |
| (三) 美国、日本风险投资活动治理机制的绩效对比 | 第32-34页 |
| 1 美日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32-33页 |
| 2 美日模式下投资渠道差异 | 第33页 |
| 3 组织管理模式差异 | 第33-34页 |
| 4 投资收益差异 | 第34页 |
| 四. 中国风险投资活动的治理实践 | 第34-44页 |
| (一) 中国风险投资活动的总体现状 | 第34-39页 |
| 1 风险资本总量不断增长,资本来源比例日趋合理 | 第35-36页 |
| 2 风险投资机构不断增长,投资方向比较集中 | 第36-37页 |
| 3 风险投资机构类型多样化,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 第37页 |
| 4 风险投资公司的规模偏小,中小型风险企业受到青睐 | 第37-38页 |
| 5 投资后的风险企业监管日趋规范 | 第38-39页 |
| (二) 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矛盾问题分析 | 第39-44页 |
| 1 风险投资公司以单一的公司制为主体 | 第39-40页 |
| 2 风险投资家角色分散化 | 第40-42页 |
| 3 协议中的金融工具选择和治理结构安排过于简单 | 第42-43页 |
| 4 中介机构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作用不被重视,服务质量不高 | 第43-44页 |
| 5 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不畅 | 第44页 |
| 五. 规范和完善中国风险投资活动中治理机制的措施建议 | 第44-55页 |
| (一) 宏观上的政策制定 | 第45-49页 |
| 1 现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调整 | 第45-46页 |
| 2 加快引进民间资本和国外基金,创新风险投资的治理机制 | 第46-48页 |
| 3 积极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资本退出创造条件 | 第48页 |
| 4 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大力加强风险投资中介服务 | 第48-49页 |
| (二) 微观上的治理机构模式设计 | 第49-55页 |
| 1 以市场为导向,以契约为基础,构建我国投资基金管理模式 | 第49-50页 |
| 2 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国际标准化 | 第50-53页 |
| 3 注重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间合理的投资交易设计 | 第53-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注释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件: 案例分析 | 第61-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