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3页 |
1 、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 一个尝试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欧元演进的制度供求分析 | 第13-38页 |
1 、 欧元演进的制度需求分析 | 第13-22页 |
(1) 美苏的压力及美国的推动 | 第13-16页 |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与汇率的变动不居 | 第16-18页 |
(3) 战争中博弈双方或多方支付矩阵的变异 | 第18-22页 |
2 、 欧元演进的制度供应分析 | 第22-37页 |
(1) 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 第23-31页 |
(2) 欧洲统一的思潮与运动 | 第31-32页 |
(3) 德国央行的成功经验 | 第32-35页 |
(4) 国家的作用及集体行动 | 第35-37页 |
3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东亚货币合作:新的理想与现实 | 第38-51页 |
1 、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需求分析 | 第38-43页 |
(1) 金融危机的压力及东亚各国的安全与发展需求 | 第38-40页 |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3) 国际货币基金僵硬的危机应对措施 | 第42-43页 |
2 、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供应分析 | 第43-51页 |
(1)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供应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检验 | 第43-47页 |
(2) 政府的作用 | 第47-51页 |
第四章 结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与构想 | 第51-57页 |
1 、 一些启示 | 第51-54页 |
(1) 货币合作趋同标准 | 第51页 |
(2) 挖掘和宣扬东亚共同价值观 | 第51-52页 |
(3) 大力推进“硬制度装置”建设 | 第52-53页 |
(4) 中日的角色:制度变迁的初级行为团体责任 | 第53-54页 |
2 、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的构想 | 第54-57页 |
(1) 东亚货币合作现状的简要描述 | 第54-55页 |
(2) 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构想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