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24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24-47页 | 
|    ·论文研究内容的由来 | 第24页 | 
|    ·天然油脂的基本结构和特殊性 | 第24-33页 | 
|      ·油脂的基本结构 | 第26-29页 | 
|        ·天然油脂的基本组成 | 第26-27页 | 
|        ·脂肪酸结构特点 | 第27-29页 | 
|      ·油脂的主要反应 | 第29-32页 | 
|        ·酯基的反应 | 第29-30页 | 
|        ·脂肪链上的重要的反应 | 第30-32页 | 
|      ·油脂在皮革上的主要应用/阴离子加脂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    ·油脂氧化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33-39页 | 
|      ·传统的观点 | 第33-36页 | 
|      ·自由基氧化理论 | 第36-37页 | 
|      ·前期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 第37页 | 
|      ·不饱和油脂氧化机理研究的进展 | 第37-39页 | 
|    ·烷基磺酰氯合成新技术研究 | 第39-43页 | 
|      ·烷基磺酰氯研究的沿革 | 第39-41页 | 
|      ·烷基磺酰氯(盐)主要用途 | 第41-42页 | 
|      ·传统研究工作的局限和不足 | 第42-43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43-47页 | 
|      ·研究工作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43-44页 | 
|      ·论文的指导思想 | 第44-45页 | 
|      ·研究工作的基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        ·论文的基本目的 | 第45页 |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 第二章 新催化合成烷基磺酰氯化 | 第47-64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实验 | 第47-48页 | 
|      ·主要原料 | 第47页 | 
|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    ·合成 | 第48页 | 
|      ·催化合成烷基磺酰氯 | 第48页 | 
|      ·烷基磺酸铵的合成 | 第4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      ·试论烷基磺酰氯的催化合成原理 | 第48-50页 | 
|      ·影响烷基磺酰氯合成的重要因素 | 第50-60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催化剂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催化方法的选择 | 第52-53页 | 
|        ·气-液相界面的影响 | 第53页 | 
|        ·原料对磺酰氯合成的影响 | 第53-58页 | 
|        ·红外光谱法表征磺酰氯化结果 | 第58-60页 | 
|      ·中间产物与经验公式的导出 | 第60-61页 | 
|        ·结合氯与非正构烷烃含量计算 | 第60页 | 
|        ·有效氯、活性物含量、皂化值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      ·工艺综合平衡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第三章 不饱和油脂的氧化 | 第64-79页 | 
|    ·不饱和油脂的氧化 | 第64页 | 
|      ·发生氧化的常规方式 | 第64页 | 
|      ·强制深度氧化和实验内容 | 第64页 | 
|    ·实验 | 第64-66页 | 
|      ·主要原料 | 第64-65页 | 
|      ·分析试剂 | 第65页 | 
|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      ·氧化实验 | 第65-66页 | 
|    ·分析 | 第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      ·反应温度对PV值的影响 | 第66-68页 | 
|      ·催化与催化因素的影响 | 第68-75页 | 
|        ·催化剂的作用 | 第69-73页 | 
|        ·含-OOH基油脂对氧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        ·臭氧法和(纯)氧气法 | 第74-75页 | 
|      ·反应时间 | 第75页 | 
|      ·气-液反应与气量和气体流速的关系 | 第75-77页 | 
|        ·空气的分布方式对氧化的影响 | 第75-76页 | 
|        ·气量对氧化的影响 | 第76-77页 | 
|        ·反应器对氧化的影响 | 第77页 | 
|      ·油脂质量对氧化的影响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第四章 不饱和油脂的氧化机理研究 | 第79-147页 | 
|    ·影响反应速度的两个要素 | 第79-90页 | 
|      ·油脂氧化的反应动力学特点 | 第79-80页 | 
|      ·游离基反应的特点与氧化过程的关键反应 | 第80-83页 | 
|        ·氧化过程游离基反应的特征 | 第80-82页 | 
|        ·氧化反应的关键步骤 | 第82-83页 | 
|      ·氧化反应的传质过程/控制 | 第83-90页 | 
|        ·传质过程和气相分布特点及设备因素 | 第83-86页 | 
|        ·控制反应速度的传质状态与处理方式 | 第86-90页 | 
|    ·油脂氧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90-110页 | 
|      ·不饱和油脂α-CH_2氧化的理论研究 | 第90-95页 | 
|        ·键能与游离基在双键的α-CH_2上氢的取代 | 第91-92页 | 
|        ·GC法表征-单烯酸(油脂型)的α-CH_2氧化 | 第92-93页 | 
|        ·GC法表征-不饱和天然油脂的α-CH_2氧化 | 第93-94页 | 
|        ·不饱和天然油脂氧化PV值与IV值变化的研究 | 第94-95页 | 
|      ·油脂的烯丙基游离基反应与双键顺反异构变化的理论研究 | 第95-100页 | 
|        ·烯丙基游离基共振结构与它的理论意义 | 第95-97页 | 
|        ·氧化使不饱和油脂结构顺反异构变化 | 第97-100页 | 
|      ·红外光谱法(FTIR)定性表征氧化机理 | 第100-110页 | 
|        ·表征氧化与不饱和结构的顺→反异构 | 第100-109页 | 
|        ·FTIR光谱表征双键氧化的不可能性 | 第109-110页 | 
|    ·不饱和油脂结构与氧化 | 第110-119页 | 
|      ·天然陆产甘油三酸脂不饱和度的影响 | 第110-117页 | 
|        ·不饱和脂肪酸链结构对氧化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        ·油脂衍生物的氧化 | 第113-117页 | 
|      ·鱼油结构对氧化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    ·氧化油脂的活性 | 第119-128页 | 
|      ·氧化油脂的ROOH | 第119-128页 | 
|        ·ROOH生成与否的检测 | 第119-120页 | 
|        ·油脂-OOH基的相对稳定性/活性研究 | 第120-122页 | 
|        ·油脂-OOH基与二次氧化反应 | 第122-125页 | 
|        ·氧化油脂与亚硫酸化反应 | 第125-128页 | 
|    ·氧化油脂几个重要的物性研究 | 第128-145页 | 
|      ·氧化对油脂密度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        ·相同工艺条件下不同油脂氧化前后相对密度变化的研究 | 第128-129页 | 
|        ·同种油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氧化前后相对密度变化的研究 | 第129-131页 | 
|      ·氧化对油脂粘度η的影响 | 第131-143页 | 
|        ·不同的油脂在相同条件氧化后粘度η的变化 | 第131-133页 | 
|        ·粘度η变化与氧化机理关系的表征 | 第133-139页 | 
|        ·氧化油脂的环化-缩合反应与粘度η的变化 | 第139-140页 | 
|        ·在不同条件氧化后粘度η的变化 | 第140-143页 | 
|      ·氧化对油脂折光率(Re)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      ·油脂氧化对油脂色泽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    ·结论 | 第145-147页 | 
| 第五章 红外光谱FTIR定量分析氧化油脂PV的研究 | 第147-165页 | 
|    ·仪器分析油脂过氧化值 | 第147-149页 | 
|      ·油脂过氧化物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147-148页 | 
|        ·化学分析法 | 第147-148页 | 
|        ·仪器分析法 | 第148页 | 
|      ·FTIR法测定过氧化值 | 第148-149页 | 
|    ·FTIR法标准化分析与操作 | 第149-150页 | 
|      ·标准化分析 | 第149页 | 
|      ·校正标样的制备 | 第149-150页 | 
|      ·FTIR光谱分析操作 | 第150页 | 
|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50-164页 | 
|      ·TPPO的特征吸收 | 第150-154页 | 
|        ·TPPO在矿物油中的特征吸收 | 第151-153页 | 
|        ·TPPO在植物油中的特征吸收 | 第153-154页 | 
|      ·分析ROOH的化学计量基本原理 | 第154-155页 | 
|      ·FTIR的PV值定量分析法 | 第155-164页 | 
|        ·FTIR定量分析法(1)--双峰校正法 | 第155-158页 | 
|        ·FTIR定量分析法(2)--卡式分析法 | 第158-159页 | 
|        ·FTIR定量分析法(3)--ATR全反射分析法 | 第159-161页 | 
|        ·FTIR-ATR PV分析法的结果与讨论 | 第161-164页 | 
|    ·结论 | 第164-165页 | 
| 第六章 油鞣理论新探索 | 第165-177页 | 
|    ·对油鞣机理的剖析 | 第165-166页 | 
|    ·主要材料与实验 | 第166-167页 | 
|      ·实验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167页 | 
|      ·鞣制工艺 | 第1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67-175页 | 
|      ·烷基磺酰氯鞣性研究 | 第167-170页 | 
|        ·十五烷基磺酰氯(R_1SO_2Cl)/磺酸盐(R_1SO_3NH_4)鞣性研究 | 第167-169页 | 
|        ·高活性十二烷基苯磺酰氯(R_2SO_2Cl,R_2=C_(12)-C_6H_4)鞣性研究 | 第169-170页 | 
|      ·天然油脂的鞣性研究 | 第170-174页 | 
|      ·试解油鞣过程中材料的作用 | 第174-175页 | 
|    ·结论 | 第175-177页 | 
| 第七章 技术开发 | 第177-192页 | 
|    ·烷基磺酸铵的合成和洗盐方法 | 第177-183页 | 
|      ·有效氯对烷基磺酸铵中的氯化铵含量的影 | 第177-178页 | 
|      ·结合氯对烷基磺酸铵中的氯化铵含量的影响 | 第178-180页 | 
|      ·活性物与烷基磺酸铵乳液的关系 | 第180-181页 | 
|      ·洗盐方式的比较 | 第181-182页 | 
|      ·烷基磺酸铵乳液的耐电解质能力及新型洗盐法 | 第182-183页 | 
|    ·烷基磺酸铵与天然油脂的相容性 | 第183-185页 | 
|    ·氧化亚硫酸化油脂的应用 | 第185-190页 | 
|      ·氧化亚硫酸化油脂与磺酸铵的相溶性 | 第185-186页 | 
|      ·加脂剂的表面张力与乳液粒度分布及其潜在指导价值 | 第186-190页 | 
|    ·技术开发的现状 | 第190-191页 | 
|    ·结论 | 第191-192页 | 
| 第八章 论文工作的创新性 | 第192-194页 | 
| 有关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声明 | 第194-1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5-210页 | 
| 致谢 | 第210-21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和从事的科研工作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