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行政诉权法律保障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对于行政诉权的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二) 关于行政诉权法律保障的学术研究 | 第12-15页 |
第一章 行政诉权法律保障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行政诉权的概念 | 第15-18页 |
一、行政诉讼启动权说 | 第15-16页 |
二、司法审判请求权说 | 第16页 |
三、权利保护请求权说 | 第16页 |
四、行政争议解决请求权说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行政诉权的构成要件 | 第18-19页 |
一、三要素说 | 第18页 |
二、四要素说 | 第18-19页 |
三、五要素说 | 第19页 |
第三节 行政诉权法律保障的意义 | 第19-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诉权法律保障的历史发展 | 第23-31页 |
第一节 行政诉权法律保障的主要制度 | 第23-24页 |
一、受案范围 | 第23页 |
二、原告资格 | 第23页 |
三、立案登记制 | 第23-24页 |
四、其他制度 | 第24页 |
第二节 受案范围规定的梳理 | 第24-27页 |
一、民事诉讼阶段 | 第24-25页 |
二、1989年行政诉讼制度及1991年司法解释 | 第25页 |
三、2000年司法解释 | 第25-26页 |
四、2014年修订案及2018年司法解释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原告资格规定的梳理 | 第27-29页 |
一、直接利害关系人阶段 | 第27页 |
二、行政相对人阶段 | 第27页 |
三、法律上利害关系人阶段 | 第27-28页 |
四、利害关系人阶段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立案登记制的推行 | 第29-30页 |
一、立案审查制与立案登记制 | 第29页 |
二、从立案审查制转变到立案登记制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诉权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受案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31-35页 |
一、受案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二、解决对策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原告资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35-39页 |
一、原告资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二、解决对策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立案登记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39-43页 |
一、立案登记制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二、解决对策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行政诉权法律保障的限度—以规制“滥诉”为例 | 第44-52页 |
第一节 行政诉权法律保障有限度的理论依据 | 第44-45页 |
一、权利的相对性 | 第44页 |
二、司法资源的稀缺性 | 第44-45页 |
三、司法能力有限性 | 第45页 |
第二节 行政诉权滥用对法律保障诉权的挑战 | 第45-47页 |
一、行政诉权滥用的表现 | 第45-46页 |
二、行政诉权滥用的危害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规制行政诉权滥用,明确行政诉权保障的限度 | 第47-51页 |
一、严格遵守审慎原则 | 第47-48页 |
二、准确把握起诉条件的适法性审查 | 第48-49页 |
三、转嫁诉讼成本于过错方 | 第49页 |
四、提高行政诉讼的立案成本 | 第49-50页 |
五、建立司法信用记录制度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