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8页 |
一、论题缘起 | 第7-9页 |
二、学术史的回顾 | 第9-14页 |
三、基本理路与框架 | 第14-18页 |
第一章 中国科学的拓荒者——中国科学社 | 第18-56页 |
一、草创时期(1914,6~1915,10) | 第18-31页 |
二、萌芽时期(1915~1918) | 第31-38页 |
三、生长和成熟时期(1919~1937) | 第38-46页 |
四、抗战中的曲折(1937~1945) | 第46-49页 |
五、恢复时期(1946~1949) | 第49-53页 |
六、历史使命的完成(1949~1960) | 第53-56页 |
第二章 中国科学社性质与组织结构变迁 | 第56-83页 |
一、中国科学社的组合性质 | 第56-58页 |
二、中国科学社内部机构变迁 | 第58-63页 |
(一) 组织机构的变迁 | 第58-62页 |
(二) 分股委员会的消亡 | 第62-63页 |
三、中国科学社领导层的更迭 | 第63-77页 |
(一) 历届组成 | 第63-67页 |
(二) 具体分析 | 第67-77页 |
四、社员增长分析 | 第77-83页 |
第三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宣传与普及 | 第83-101页 |
一、创办刊物,译著书籍 | 第83-93页 |
(一) 《科学》 | 第83-88页 |
(二) 《科学画报》 | 第88-90页 |
(三) 译著科学书籍 | 第90-93页 |
二、举办通俗科学演讲 | 第93-97页 |
(一) 年会公开演讲 | 第93-94页 |
(二) 定期通俗演讲 | 第94-97页 |
三、创立科学图书馆,举办科学展览 | 第97-101页 |
第四章 科学体制化的探索 | 第101-125页 |
一、召开年会,促进学术交流 | 第101-107页 |
(一) 域外时期(1916~1918) | 第103-104页 |
(二) 国内时期(上)——单团体年会时期(1919~1933) | 第104-106页 |
(三) 国内时期(下)——联合年会时期(1934~1948) | 第106-107页 |
二、创建科学研究机构——生物研究所 | 第107-114页 |
三、审定科学名词,推进科学的规范化 | 第114-117页 |
四、设立科学奖金,奖励学术优异者 | 第117-120页 |
五、带动诸专门学会、中央研究院的成长 | 第120-122页 |
六、融入国际科学大家庭 | 第122-124页 |
七、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五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教育 | 第125-140页 |
一、关注外人教育言论,参与教育讨论 | 第125-129页 |
二、改良教育的具体举措 | 第129-132页 |
三、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 第132-140页 |
(一)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科学社的早期大本营 | 第132-134页 |
(二) 大同大学——中国科学社早期社所所在地 | 第134-135页 |
(三)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社20 年代的北方中心 | 第135-136页 |
(四) 蔡元培、蒋梦麟等与北京大学 | 第136-137页 |
(五) 与南开大学的发展 | 第137-138页 |
(六) 任鸿隽与四川大学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 第140-176页 |
一、数学 | 第140-144页 |
二、物理学 | 第144-149页 |
三、化学 | 第149-152页 |
四、天文、气象学 | 第152-156页 |
五、地学 | 第156-161页 |
六、生物学 | 第161-166页 |
七、农学 | 第166-169页 |
八、工程技术 | 第169-172页 |
九、人文、社会科学 | 第172-176页 |
第七章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文化思想 | 第176-215页 |
一、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 第176-186页 |
(一) 近代国人科学观的变迁 | 第176-178页 |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观 | 第178-186页 |
二、中国科学社与“科玄论战” | 第186-194页 |
(一) 论战起因 | 第187-189页 |
(二) 参战科学社社员的主要观点 | 第189-191页 |
(三) 是否“唯科学主义”? | 第191-194页 |
三、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化”运动 | 第194-207页 |
(一) 中国科学化运动之兴起 | 第194-198页 |
(二) 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化思想 | 第198-201页 |
(三) 对科学内涵的再思考 | 第201-207页 |
四、中国科学社的和平建国思想 | 第207-215页 |
第八章 中国科学社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215-232页 |
一、挫折中求生存的创业史 | 第215-218页 |
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第218-220页 |
三、持久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220-226页 |
四、无法回避的历史教训 | 第226-232页 |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社章(1915年10月25日通过) | 第232-236页 |
附录二 中国科学社大事年表 | 第236-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246-251页 |
后记 | 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