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致谢 | 第6-12页 |
1 PP/mica复合材料研究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聚丙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3-15页 |
1.2.1 聚丙烯的性质和分类 | 第13页 |
1.2.2 国内聚丙烯工业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3 聚丙烯的填充改性 | 第14-15页 |
1.3 云母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 第15-19页 |
1.3.1 云母的性质和种类 | 第15-16页 |
1.3.2 云母增强塑料的开发与发展 | 第16-19页 |
1.4 聚丙烯/云母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4.1 云母的结构因素 | 第19-20页 |
1.4.2 云母的用量 | 第20页 |
1.4.3 界面改性技术 | 第20-25页 |
1.4.4 云母增强聚丙烯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 第25页 |
1.5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1 主要原材料 | 第26页 |
2.2 材料制备工艺过程 | 第26-27页 |
2.2.1 接枝物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云母增强聚丙烯的制备 | 第27页 |
2.3 测试与表征 | 第27-29页 |
2.3.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3.2 接枝物接枝率的表征 | 第28页 |
2.3.3 红外吸收光谱法(FTIR) | 第28页 |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28页 |
2.3.5 WAXD分析 | 第28页 |
2.3.6 SEM测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69页 |
3.1 接枝物制备的研究 | 第29-38页 |
3.1.1 AA、DCP用量对PP-g-AA接枝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多组分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 | 第30-31页 |
3.1.3 FTIR分析 | 第31-33页 |
3.1.4 结晶动力学分析 | 第33-38页 |
3.2 聚丙烯/云母复合材料 | 第38-39页 |
3.3 PP/mica/PP-g-AA(PP-g-MAH)复合材料 | 第39-49页 |
3.3.1 不同枝物品种和接枝率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不同云母用量和接枝物用量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3 两种接枝物共用的改性效果 | 第43-44页 |
3.3.4 结晶性能分析 | 第44-48页 |
3.3.5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8-49页 |
3.4 接枝聚丙烯和硅烷偶联剂在PP/mica体系中的作用 | 第49-52页 |
3.4.1 偶联剂用量 | 第49-50页 |
3.4.2 云母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接枝物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3.4.4 不同界面改性剂间的比较 | 第51-52页 |
3.5 改性接枝物及其增容作用 | 第52-62页 |
3.5.1 多组分单体熔融接枝制备接枝物及其对复合体系的增容作用 | 第52-55页 |
3.5.2 纯化前后接枝物对体系增容作用的差异 | 第55页 |
3.5.3 βPP-g-AA对PP/mica体系的增容作用 | 第55-62页 |
3.6 增韧云母/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 第62-65页 |
3.6.1 确定EPDM用量 | 第62-63页 |
3.6.2 确定云母含量 | 第63页 |
3.6.3 界面改性剂的作用 | 第63-65页 |
3.7 云母增强β型聚丙烯 | 第65-69页 |
3.7.1 广角X衍射分析 | 第66-67页 |
3.7.2 力学性能 | 第67-69页 |
4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