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色素的概述 | 第10-11页 |
·人工合成色素 | 第11页 |
·天然色素 | 第11页 |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 第11-14页 |
·溶剂提取法 | 第11-12页 |
·酶反应法 | 第12-13页 |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13页 |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3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3页 |
·闪式提取法 | 第13-14页 |
·天然色素的纯化方法 | 第14-16页 |
·柱层析法 | 第14-15页 |
·膜分离法 | 第15页 |
·超临界萃取法 | 第15-16页 |
·高速逆流色谱法 | 第16页 |
·天然色素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16页 |
·枣果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16-18页 |
·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氧化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溶液pH 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试材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枣果色素提取工艺 | 第20-21页 |
·枣果色素的初步精制与色素产品的获得 | 第21页 |
·枣果色素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21-22页 |
·枣果色素稳定性分析 | 第22-23页 |
·枣和酸枣果实发育过程中部分色素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9页 |
·枣果色素的提取与优化 | 第25-30页 |
·提取溶剂的筛选 | 第25-26页 |
·枣果色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枣果色素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提取级数对枣果色素提取的影响 | 第30页 |
·枣果色素的初步精制效果 | 第30-31页 |
·半透膜的筛选 | 第30页 |
·初步精制效果的验证 | 第30-31页 |
·枣果色素的性状描述 | 第31-33页 |
·枣果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 第31页 |
·枣果色素粉末的溶解性 | 第31-32页 |
·枣果色素的色价 | 第32页 |
·枣果色素的特征颜色反应结果与组成推断[93-95] | 第32页 |
·枣果色素的红外扫描图谱分析 | 第32-33页 |
·枣果色素的稳定性分析 | 第33-47页 |
·光照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温度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pH 值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金属离子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41页 |
·碳水化合物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氧化还原剂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食品添加剂对枣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页 |
·防腐剂对枣果色素的影响 | 第45-47页 |
·枣和酸枣果实发育过程中部分色素成分的含量变化分析 | 第47-58页 |
·不同成熟度枣与酸枣果实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不同成熟度枣和酸枣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不同成熟度枣和酸枣果实中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不同成熟度枣和酸枣果实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枣果中色素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8页 |
·色素产品中的部分色素组成物质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枣果色素的提取与精制 | 第59页 |
·枣果色素的化学组成特点 | 第59页 |
·枣果色素的稳定性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