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11页 |
2 实验动物的分组、模型复制及处理方法 | 第11-18页 |
2.1 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 第11-15页 |
2.1.1 实验动物的来源及分组 | 第11页 |
2.1.2 模型复制 | 第11页 |
2.1.3 血压测量 | 第11-13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13-15页 |
2.2 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第15-18页 |
2.2.1 实验动物的来源及分组 | 第15页 |
2.2.2 模型复制 | 第15-16页 |
2.2.3 针刺治疗 | 第16-17页 |
附图 | 第17-18页 |
3 大鼠MCAO模型病理形态观察 | 第18-20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附图 | 第19-20页 |
4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学分级的影响 | 第20-21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20页 |
附表 | 第20-21页 |
5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第21-2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23-24页 |
6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丙二醛的影响 | 第24-26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25-26页 |
7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26-30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26-27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27-30页 |
8 讨论 | 第30-39页 |
8.1 RHRSPMCA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评价 | 第30-32页 |
8.2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32-35页 |
8.3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时效机制探讨 | 第35-37页 |
8.4 不同留针时间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发表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