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筒体结构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筒体结构体系的特点和受力性能 | 第7-9页 |
1.3 电液振动台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 第9页 |
1.4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 | 第9-10页 |
1.5 工程概况 | 第10-13页 |
1.6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似理论与结构抗震模型试验 | 第15-26页 |
2.1 相似理论 | 第15-16页 |
2.2 模型试验简介 | 第16-17页 |
2.3 模型试验的目的 | 第17页 |
2.4 模型试验的设计 | 第17-24页 |
2.5 模型试验的制作和组装 | 第24-25页 |
2.6 模型试验过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26-64页 |
3.1 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分析的理论背景 | 第26-29页 |
3.1.1 多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多模态叠加 | 第26页 |
3.1.2 振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模态模型间的转换 | 第26-27页 |
3.1.3 频响函数 | 第27-29页 |
3.1.4 频响函数的图象 | 第29页 |
3.2 模型微振试验与结构模态参数的识别 | 第29-44页 |
3.2.1 输入白噪声 | 第29-30页 |
3.2.2 结构的固有频率的识别 | 第30-32页 |
3.2.3 结构的阻尼比的识别 | 第32页 |
3.2.4 结构振型的识别 | 第32-38页 |
3.2.5 输入正弦波 | 第38-44页 |
3.2.6 小结 | 第44页 |
3.3 模型强振试验与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44-62页 |
3.3.1 滤波处理 | 第45-47页 |
3.3.2 随机信号能量的分析 | 第47-48页 |
3.3.3 模型地震响应形式的分析 | 第48-53页 |
3.3.4 模型加速度反应和动力放大 | 第53-55页 |
3.3.5 模型的位移反应和变形性能 | 第55-57页 |
3.3.6 模型的层间剪力 | 第57-58页 |
3.3.7 强振试验下的动应变反应 | 第58-62页 |
3.4 模型破坏形态及破坏分析 | 第62页 |
3.4.1 破坏形态 | 第62页 |
3.4.2 破坏分析 | 第62页 |
3.5 抗震安全性分析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64-69页 |
4.1 高层结构线弹性分析程序简介 | 第64页 |
4.2 原型结构的固有周期及振动模态 | 第64-65页 |
4.3 原型结构的位移反应 | 第65-66页 |
4.4 原型结构的动应力反应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