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前游仙诗创作概况 | 第1-10页 |
二、 列仙之趣 | 第10-22页 |
(一) 秦代失传的《仙真人诗》 | 第10-13页 |
(二) 汉代非理性思潮影响下的游仙诗创作 | 第13-20页 |
(三) 两晋南北朝咏“列仙之趣”游仙诗 | 第20-22页 |
三、 以“道”游仙 | 第22-33页 |
(一) 庄子的以“仙”寓“道” | 第22-23页 |
(二) 阮籍、嵇康游仙诗中的道家色彩 | 第23-29页 |
(三) 道家体道方式对游仙诗的影响 | 第29-33页 |
四、 坎土禀咏怀 | 第33-44页 |
(一) “坎土禀咏怀”游仙诗的源头——楚辞 | 第33-35页 |
(二) 三曹的游仙诗 | 第35-40页 |
(三) 郭璞及其《游仙诗》 | 第40-42页 |
(四) 三类游仙诗的辨析 | 第42-44页 |
五、 唐前游仙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第44-48页 |
(一) 道教与文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 第44-45页 |
(二) 唐前游仙诗与唐代游仙诗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