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35页 |
第一章 植物开花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第9-28页 |
第二章 AP2基因研究概况 | 第28-3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 第35-91页 |
前言 | 第35-38页 |
第一章 苹果和草莓APETALA2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8-6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6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1.1.2 菌株和质粒 | 第38页 |
1.1.3 酶和生化试剂 | 第38页 |
1.1.4 PCR引物 | 第38-3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9-46页 |
1.2.1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9-40页 |
1.2.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0-41页 |
1.2.3 目的基因全长cDNA的分离 | 第41-45页 |
1.2.3.1 目的基因中间片段的分离 | 第41-44页 |
1.2.3.2 目的基因3’片段的分离 | 第44页 |
1.2.3.3 目的基因5’片段的分离 | 第44-45页 |
1.2.4 目的基因全长cDNA及高度保守区cDNA片段的分离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5页 |
2.1 苹果和草莓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46页 |
2.2 苹果AP2-Like基因中间片段的分离 | 第46-49页 |
2.3 苹果AP2-Like基因3’末端的分离 | 第49-50页 |
2.4 苹果AP2-Like基因5’末端的分离 | 第50页 |
2.5 目的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50页 |
2.6 MAP2A和MAP2B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第50-54页 |
2.7 草莓APETALA2同源基因SAP2的克隆 | 第54-58页 |
2.7.1 草莓APETALA2同源基因SAP2的克隆 | 第54-56页 |
2.7.2 SAP2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第56-58页 |
2.8 MAP2A、MAP2B,SAP2的序列分析 | 第58-65页 |
2.8.1 MAP2A、MAP2B,SAP2的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 第58-61页 |
2.8.2 MAP2A、MAP2B、SAP2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61-64页 |
2.8.3 MAP2A、MAP2B、SAP2的生化特征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第二章 苹果和草莓APETALA2-Like基因在基因组中存在的拷贝数以及苹果MAP2A基因的表达 | 第68-8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8-72页 |
1.1 材料 | 第68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68页 |
1.1.2 菌株和质粒 | 第68页 |
1.2.3 酶和生化试剂 | 第6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1.2.1 苹果和草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8-69页 |
1.2.2 基因组和RT-PCR产物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69页 |
1.2.3 MAP2-pQE30重组子的构建 | 第69-72页 |
1.2.4 MAP2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2.1 苹果和草莓APETALA2-Like基因在基因组中存在的拷贝数 | 第72-74页 |
2.2 苹果MAP2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第74-75页 |
2.3 苹果MAP2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75-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第三章 正义和反义MAP2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皇家嘎啦”苹果的转化 | 第81-9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1-84页 |
1.1 材料 | 第81-82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81页 |
1.1.2 基因、载体与农杆菌株系 | 第81页 |
1.1.3 酶和生化试剂 | 第81页 |
1.1.4 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 | 第81-82页 |
1.2 方法 | 第82-84页 |
1.2.1 正、反义MAP2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4页 |
1.2.2 “皇家嘎啦”苹果的转化 | 第84页 |
1.2.3 抗性植株的检测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5页 |
2.1 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84页 |
2.2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84-85页 |
2.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85页 |
3 讨论 | 第85-91页 |
总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英文摘要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