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数据挖掘(DM)概述 | 第8-11页 |
1.2 数据挖掘功能 | 第11-13页 |
1.3 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14页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于统计理论的聚类分析理论和方法 | 第15-37页 |
2.1 聚类分析概述 | 第15-18页 |
2.2 划分方法 | 第18-22页 |
2.2.1 基于质心的技术:k-平均方法 | 第18-20页 |
2.2.2 基于有代表性的对象的技术:k-中心点方法 | 第20-21页 |
2.2.3 大型数据库中的划分方法:从k-中心点到CLARANS | 第21-22页 |
2.3 层次方法 | 第22-27页 |
2.3.1 凝聚的和分裂的层次聚类 | 第22-23页 |
2.3.2 BIRCH:利用层次方法的平衡迭代归约和聚类 | 第23-25页 |
2.3.3 CURE:利用代表点聚类 | 第25-26页 |
2.3.4 Chameleon:利用动态模型的层次聚类算法 | 第26-27页 |
2.4 基于密度的方法 | 第27-29页 |
2.4.1 DBSCAN:一个基于高密度连接区域的密度聚类方法 | 第27-28页 |
2.4.2 OPTICS:通过对象排序识别聚类结构 | 第28页 |
2.4.3 DENCLUE:基于密度分布函数的聚类 | 第28-29页 |
2.5 基于网格的方法 | 第29-31页 |
2.5.1 STING:统计信息网格 | 第30-31页 |
2.6 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 | 第31-32页 |
2.6.1 统计学方法 | 第31-32页 |
2.7 孤立点分析方法 | 第32-37页 |
2.7.1 基于统计的孤立点检测 | 第33-34页 |
2.7.2 基于距离的孤立点检测 | 第34-35页 |
2.7.3 基于偏离的孤立点检测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模糊聚类分析 | 第37-52页 |
3.1 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知识 | 第37-42页 |
3.2 模糊ISODATA聚类技术 | 第42-49页 |
3.2.1 普通的ISODATA聚类方法 | 第42-43页 |
3.2.2 模糊ISODATA聚类理论分析 | 第43-46页 |
3.2.3 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的实现 | 第46-47页 |
3.2.4 加权指数m对聚类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 聚类分析的模糊模式预测 | 第49-52页 |
3.3.1 聚类的模糊模式 | 第49-52页 |
第四章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 | 第52-58页 |
4.1 Kohonen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 第52-58页 |
4.1.1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52-53页 |
4.1.2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学习及工作规则 | 第53-58页 |
第五章 基于模糊Kohonen网络技术的数据挖掘聚类分析方法 | 第58-79页 |
5.1 模糊Kohonen网络(FKN) | 第58-61页 |
5.1.1 模糊Kohonen网络的训练算法 | 第58-59页 |
5.1.2 模糊Kohonen网络的应用实例 | 第59-61页 |
5.2 改进的模糊Kohonen网络(IFKN) | 第61-64页 |
5.2.1 根据硬分类思想修改U_(ik)计算式 | 第61-62页 |
5.2.2 隶属函数U_(ik)计算公式的改进 | 第62-64页 |
5.3 DataEngine软件介绍 | 第64-66页 |
5.3.1 DataEngine系列工具技术描述 | 第64-66页 |
5.4 聚类分析在控制中的应用 | 第66-79页 |
5.4.1 回转窑控制系统概述 | 第69-75页 |
5.4.2 热工参数变化趋势的识别 | 第75-79页 |
结束语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85页 |
附录B (IFKN仿真程序)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