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技术论文--滴灌论文

地下滴灌条件下作物水氮吸收利用与最佳灌水技术参数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4页
 1.1 WUE与农业节水第9页
 1.2 氮肥的淋失与环境污染第9-11页
  1.2.1 氮肥用量与农田土壤氮素贮量第9-10页
  1.2.2 灌水与氮素淋失第10-11页
 1.3 氮素养分的吸收与利用第11-14页
  1.3.1 作物根系与氮素养分吸收第11-13页
  1.3.2 土壤水分与作物的养分吸收第13-14页
第二章 国内外SDI发展历史与研究综述第14-21页
 2.1 发展历史第14-15页
 2.2 国内外SDI研究状况第15-19页
  2.2.1 SDI与其它灌溉系统的比较第15-16页
  2.2.2 SDI埋管深度与管距第16页
  2.2.3 灌溉施肥第16-18页
  2.2.4 SDI与环境效应第18-19页
 2.3 SDI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19-21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1-26页
 3.1 研究思路第21页
 3.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第21-22页
 3.3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22-26页
第四章 SDI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6-48页
 4.1 SDI与生育进程第26页
 4.2 SDI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第26-31页
  4.2.1 SDI与植株生长第26-28页
  4.2.2 SDI与地下部分生长第28-30页
  4.2.3 SDI对根冠关系的影响第30-31页
 4.3 SDI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1-36页
  4.3.1 SDI条件下作物的耗水规律第31-33页
  4.3.2 SDI条件下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第33-36页
 4.4 SDI与作物的氮素养分效率第36-45页
  4.4.1 养分利用效率的定义第36-38页
  4.4.2 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第38-41页
  4.4.3 根系形态与NO_3~-吸收利用第41-45页
 4.5 讨论第45-48页
  4.5.1 有关作物生育期缩短第45页
  4.5.2 有关作物苗期水分胁迫与产量第45-46页
  4.5.3 有关表土干旱与作物根系生长第46-48页
第五章 SDI节水机理第48-51页
 5.1 表土蒸发第48-49页
 5.2 SDI的土壤物理效应第49-50页
 5.3 深层渗漏第50-51页
第六章 SDI条件下根区水氮运移规律第51-62页
 6.1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分析第51-60页
  6.1.1 滴孔周围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第51-52页
  6.1.2 影响水分运动的主要因素第52-56页
   6.1.2.1 土壤质地对SDI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52-53页
   6.1.2.2 土壤密实度对SDI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53页
   6.1.2.3 滴灌管带埋深对SDI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53-54页
   6.1.2.4 初始含水量对SDI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54-55页
   6.1.2.5 灌水量SDI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55页
   6.1.2.6 滴孔流量SDI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第55-56页
  6.1.3 SDI条件下水分入渗第56-60页
   6.1.3.1 水平湿润锋与时间关系的公式推导与验证第56-58页
   6.1.3.2 垂向湿润锋与时间关系的公式推导与验证第58-60页
   6.1.3.3 SDI条件下湿润圈运移第60页
 6.2 地下滴灌土壤NO_3~-运动规律分析第60-62页
第七章 SDI滴孔流量与水氮吸收利用第62-65页
 7.1 滴孔流量与作物水分利用第62-63页
 7.2 滴孔流量与棉花氮素养分利用第63-65页
第八章 灌水技术参数对滴孔流量的影响第65-70页
 8.1 滴孔孔径对滴孔流量的影响第65-67页
  8.1.1 灌水入渗分布特性第65页
  8.1.2 滴孔孔径与滴孔流量第65-66页
  8.1.3 滴孔流量与湿润锋运移第66-67页
 8.2 进口压力对滴孔流量的影响第67-68页
  8.2.1 一定进口压力下滴孔流量的变化规律第67-68页
  8.2.2 不同进口压力对滴孔流量的影响第68页
 8.3 滴孔孔径与供水压力对滴孔流量调节性质的比较第68-70页
第九章 结论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1页
作者简介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术后椎间盘炎的预防与介入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下一篇: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