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中国法的“形式化”与现代化 | 第1-74页 |
一、 程序的特征与要素 | 第18-30页 |
1.1 法律程序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 程序的正当性 | 第19-22页 |
1.3 现代程序的特征 | 第22-26页 |
1) 分化在程序中的重要位置 | 第23页 |
2) 设立“无知之幕” | 第23-24页 |
3) 直观的公正 | 第24-25页 |
4) 平等参与,对等沟通,充分交涉 | 第25页 |
5) 体现鲜明的形式理性 | 第25-26页 |
1.4 现代程序的要素 | 第26-30页 |
1) 对立面 | 第26-27页 |
2) 决定者 | 第27页 |
3) 信息和证据 | 第27页 |
4) 对话 | 第27-28页 |
5) 结果 | 第28-30页 |
二、 法律的程序形式 | 第30-45页 |
2.1 程序的形式性 | 第30-34页 |
2.2 “无程序的法律”难以容忍 | 第34-38页 |
2.3 程序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 第38-40页 |
1) 法律程序的合理性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 | 第38-39页 |
2) 程序具有独立的可信度 | 第39页 |
3) 程序法发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 第39页 |
4) 程序传统可自成一派 | 第39-40页 |
5) 可能相对落后或超前 | 第40页 |
2.4 程序形式是现代法的基本特征 | 第40-42页 |
2.5 程序形式是制度化的两大基石之一 | 第42-45页 |
三、 法律程序的内在矛盾 | 第45-59页 |
3.1 程序的矛盾规律 | 第45-47页 |
3.2 程序目标(产出)与程序手段(成本) | 第47-49页 |
3.3 大众生活逻辑与职业专门逻辑 | 第49-53页 |
3.4 职权主义与当事者主义 | 第53-56页 |
3.5 实体倾向与形式倾向 | 第56-59页 |
四、 程序正义 | 第59-74页 |
4.1 法律与正义 | 第59-61页 |
4.2 形式正义的三种形态 | 第61-64页 |
1) 制度正义 | 第62页 |
2) 抽象正义 | 第62页 |
3) 程序正义 | 第62-64页 |
4.3 “看得见的”正义 | 第64-69页 |
4.4 程序正义的价值要素 | 第69-74页 |
中篇 | 第74-114页 |
五、 司法与程序 | 第74-86页 |
5.1 司法的判断性 | 第74-77页 |
5.2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区别 | 第77-80页 |
5.3 司法独立于行政的理由 | 第80-83页 |
5.4 司法程序与司法权 | 第83-86页 |
1) 限制审判权 | 第83-84页 |
2) 促进理性选择 | 第84页 |
3) 判决成立和生效的前提 | 第84-85页 |
4) 解纷效率的保证 | 第85-86页 |
六、 程序中的法官 | 第86-100页 |
6.1 专业法官的产生 | 第87-90页 |
6.2 专业法官的权威来自何处? | 第90-93页 |
1) 独立的地位 | 第91页 |
2) 超然的行动 | 第91-93页 |
3) 理性的思维 | 第93页 |
6.3 程序中的思维特征 | 第93-100页 |
1) 运用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 第93-95页 |
2) 通过程序思考,稳妥和保守 | 第95-96页 |
3) 注重逻辑,谨慎对待情感因素 | 第96-97页 |
4) 追求程序中的“真” | 第97-98页 |
5) 判断结论非此即彼 | 第98-100页 |
七、 法律家的程序伦理 | 第100-114页 |
7.1 程序中的伦理述要 | 第100-104页 |
7.2 德才兼备:程序伦理与技术理性之间 | 第104-109页 |
7.3 程序伦理可能被列举穷尽吗? | 第109-114页 |
下篇 | 第114-165页 |
八、 程序化的宪法 | 第114-126页 |
8.1 宪法实效与宪法程序 | 第114-118页 |
8.2 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 | 第118-121页 |
8.3 宪法中的权力程序 | 第121-122页 |
8.4 合宪性监督程序 | 第122-126页 |
九、 程序与人权 | 第126-137页 |
9.1 权利与程序性权利 | 第126-129页 |
9.2 程序性权利的特点 | 第129-131页 |
9.3 法律程序中涉及人权的几对矛盾 | 第131-134页 |
1) 人权与人权责任 | 第131-132页 |
2) 人权与审判干预 | 第132页 |
3) 人权与行政效率 | 第132页 |
4) 人权与惩罚犯罪 | 第132-134页 |
9.4 程序与人权价值 | 第134-137页 |
十、 程序与行政 | 第137-154页 |
10.1 控制行政权的两种模式 | 第137-141页 |
1) 严格规则模式 | 第137-139页 |
2) 正当程序模式 | 第139-141页 |
10.2 两种模式适应近代社会自由倾向的支点 | 第141-143页 |
10.3 严格规则模式的危机与行政程序的崛起 | 第143-147页 |
1) 法律标准的模糊化 | 第143-144页 |
2) 严格规则模式导致法治危机 | 第144-146页 |
3) 控权的必要和模式的革新 | 第146-147页 |
10.4 现代行政法的有效功能--程序抗辩 | 第147-151页 |
1) 保持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 第148-149页 |
2) 增进行政效率与公民自由的关系的协调 | 第149-150页 |
3) 促使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结合 | 第150-151页 |
10.5 小 结 | 第151-154页 |
十一、 行政程序的设计 | 第154-165页 |
11.1 行政法的结构 | 第154-156页 |
11.2 什么叫行政程序的“正当性” | 第156-158页 |
11.3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设计 | 第158-160页 |
1) 行政主体进行取证的义务--相对人听证权 | 第159页 |
2) 行政主体告知信息的义务--相对人知情权 | 第159页 |
3) 行政主体兼听意见的义务--相对人辩论权 | 第159页 |
4) 行征主体排除偏见的义务--相对人(申请)回权 | 第159-160页 |
11.4 中国行政程序的观念问题 | 第160-165页 |
参考书目 | 第165-169页 |
后 记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