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矿井降温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矿井降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2 矿井热害的成因及危害 | 第15-26页 |
| ·矿井热害的成因 | 第15-21页 |
| ·矿井热害的形成 | 第15-16页 |
| ·矿井热害的来源 | 第16-21页 |
| ·井下高温的危害 | 第21-26页 |
| ·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 第22-24页 |
| ·高温环境对劳动效率及安全的影响 | 第24-26页 |
| 3 艾友矿 106 采区 6618 工作面热环境调查分析 | 第26-31页 |
| ·艾友矿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艾友矿所处地理位置 | 第26页 |
| ·煤田地质情况 | 第26页 |
| ·井田开拓方式 | 第26页 |
| ·矿井通风方式 | 第26-27页 |
| ·艾友矿深部主要热源分析 | 第27-31页 |
| ·地面空气温度 | 第27页 |
| ·矿内空气绝热压缩散热 | 第27-28页 |
| ·围岩与风流的热交换 | 第28页 |
| ·热水散热 | 第28页 |
| ·机电设备散热 | 第28-29页 |
| ·氧化放热 | 第29页 |
| ·其他热源分析 | 第29页 |
| ·艾友矿 106 采区 6618 工作面热源计算 | 第29-31页 |
| 4 矿井热害的防治措施 | 第31-43页 |
| ·非人工制冷技术 | 第31-36页 |
| ·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的改进 | 第31-32页 |
| ·增加风量 | 第32-33页 |
| ·减少热源的散热量 | 第33-34页 |
| ·低温岩层预冷入风流 | 第34页 |
| ·缩短进风线路长度 | 第34-35页 |
| ·改革通风方式 | 第35页 |
| ·变上行通风为下行通风 | 第35-36页 |
| ·个体防护 | 第36页 |
| ·人工制冷技术 | 第36-43页 |
| ·人工制冷水降温 | 第37-40页 |
| ·人工制冰降温 | 第40-41页 |
| ·压缩空气降温 | 第41-43页 |
| 5 6618 工作面热害情况及非人工防治措施研究 | 第43-50页 |
| ·6618 工作面热害防治情况测试 | 第43页 |
| ·6618 工作面热害等级评估 | 第43页 |
| ·6618 工作面回采期间的降温方案及其局限性 | 第43-44页 |
| ·非人工制冷措施的改进 | 第44-50页 |
| ·加大风量降温 | 第44-45页 |
| ·改变工作面的通风方法 | 第45-46页 |
| ·下行通风降温 | 第46-47页 |
| ·预冷煤层 | 第47-48页 |
| ·隔热疏导 | 第48-50页 |
| 6 106 采区6618 工作面人工制冷措施的应用研究 | 第50-68页 |
| ·人工制冷降温简介 | 第50-51页 |
| ·矿井空调的特点 | 第51-52页 |
| ·人工制冷矿井空调的选择 | 第52-64页 |
| ·矿井空调系统的选择 | 第52-54页 |
| ·制冷系统的选择 | 第54-55页 |
| ·空冷设备的选择和布置 | 第55-58页 |
| ·6618 工作面需冷量计算 | 第58-59页 |
| ·空冷器相关计算 | 第59-61页 |
| ·蒸发器的计算 | 第61-62页 |
| ·水冷却器计算 | 第62-63页 |
| ·冷凝器的计算 | 第63页 |
| ·设备选择的原则 | 第63-64页 |
| ·矿井降温系统在 106 采面的应用 | 第64-68页 |
| ·装置说明及使用环境 | 第64-65页 |
| ·制冷系统原理 | 第65-66页 |
| ·制冷装置流程 | 第66页 |
| ·降温效果 | 第66-67页 |
| ·该制冷机组的局限性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 A 制冷装置流程图 | 第71-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