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谱分析方法的振动时效设备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振动时效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振动时效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振动时效机理自身的缺陷 | 第14-15页 |
·振动时效工艺难制定 | 第15页 |
·振动时效效果难评价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振动时效机理的分析 | 第17-27页 |
·残余应力的概念 | 第17-18页 |
·残余应力在各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原因 | 第18-21页 |
·铸造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 | 第18-19页 |
·锻造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 | 第19页 |
·焊接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 | 第19页 |
·加工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 | 第19-20页 |
·磨削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 | 第20-21页 |
·残余应力的力学模型及特点 | 第21-24页 |
·残余应力的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残余应力的特点 | 第22-24页 |
·振动时效的原理 | 第24-25页 |
·残余应力消除的评定标准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振动时效频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振动时效系统的理论分析 | 第27-30页 |
·工件在自由衰减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分析 | 第27-29页 |
·工件在激振电机瞬时加速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分析 | 第29-30页 |
·谱分析理论 | 第30-31页 |
·振动时效的工艺参数设置 | 第31-34页 |
·激振力的选择 | 第31-32页 |
·激振频率的选择 | 第32页 |
·激振时间的选择 | 第32页 |
·其它要求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振动时效设备的硬件组成 | 第34-48页 |
·直流电机激振器 | 第35-37页 |
·激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35-36页 |
·光电编码器 | 第36-37页 |
·直流电机调速器 | 第37-42页 |
·直流电机调速器的功能简介 | 第37-38页 |
·直流电机调速器的安装与电气配线要求 | 第38-39页 |
·直流电机调速器的配线端子及使用说明 | 第39-40页 |
·直流电机调速器的功能设置 | 第40-42页 |
·板卡PCL818-L的简介 | 第42-45页 |
·加速度传感器 | 第45页 |
·抗混滤波放大器 | 第45-46页 |
·高速数据采集卡PCL818-HG | 第46-47页 |
·卡具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振动时效设备的软件开发 | 第48-66页 |
·板卡访问 | 第49-50页 |
·直接方式 | 第49-50页 |
·间接方式 | 第50页 |
·直流电机激振器的控制 | 第50-54页 |
·控制量的输出 | 第51页 |
·脉冲信号的采集 | 第51页 |
·脉冲信号的采集 | 第51-52页 |
·精确的计时 | 第52页 |
·直流电机激振器的PID控制 | 第52-54页 |
·振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第54-60页 |
·数据的高速采集 | 第55-56页 |
·数据的传送与保存 | 第56-57页 |
·数据的显示 | 第57-58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58-60页 |
·数据的读取 | 第60页 |
·现有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60-61页 |
·电机的控制 | 第60-61页 |
·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第61页 |
·振动时效的谱分析实验 | 第61-65页 |
·振动时效设备的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东方所DASP的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实验的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振动时效设备的操作过程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