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引言 | 第12页 |
·核壳式复合结构材料概述 | 第12-13页 |
·空心结构材料概述 | 第13-14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核壳结构型Mg(OH)_2/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研究 | 第16-40页 |
·以二氧化硅作壳的核壳结构材料介绍 | 第16-21页 |
·无机物/二氧化硅复合结构 | 第17-19页 |
·有机物/二氧化硅复合结构 | 第19-20页 |
·其他物质/二氧化硅复合结构 | 第20-21页 |
·二氧化硅作壳的核壳复合结构材料的制备 | 第21-24页 |
·溶胶-凝胶(sol-gel)法 | 第21-22页 |
·LBL(layer-by-layer)法 | 第22-23页 |
·微乳液法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氢氧化镁的水热处理 | 第24-25页 |
·以硅酸钠为硅源实验方法 | 第25页 |
·以硅溶胶为硅源实验方法 | 第25页 |
·表征 | 第25-26页 |
·Mg(OH)_2/SiO_2 的进一步改性 | 第26页 |
·实验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26-29页 |
·以硅酸钠为硅源的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以硅溶胶为硅源的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筛选结果 | 第29页 |
·实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第29-35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29-30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能谱分析(EDS) | 第30-31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比表面分析(BET) | 第31-32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2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经改性后的SEM 分析 | 第32-33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经改性后的沉降性能测试 | 第33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经改性后的活化指数测试 | 第33-34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改性后的比表面积测试 | 第34-35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改性后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5页 |
·氢氧化镁包覆二氧化硅膜的机理分析 | 第35-39页 |
·包覆Si02 机制的提出 | 第35-37页 |
·包覆机制的理论解释及实验验证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核壳结构型Mg(OH)_2/SiO_2复合颗粒制备的中试工艺探索 | 第40-4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方法及流程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形貌表征 | 第42-43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EDS 表征 | 第43-44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BET 表征 | 第44页 |
·Mg(OH)_2/SiO_2 复合粒子的FTIR 表征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Al_2O_3 空心结构的制备探索 | 第46-63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以碳酸钙为模板制备Al_2O_3 空心管 | 第47-57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47-53页 |
·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Al_2O_3 空心管 | 第53-57页 |
·以氢氧化镁为模板制备A1203 空心结构 | 第57-60页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反胶束微乳液法制备Al_2O_3 空心管尝试 | 第60-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