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拌磷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农药及其危害 | 第12-14页 |
·有机磷农药简介 | 第14-16页 |
·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 | 第16-18页 |
·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 | 第16-17页 |
·吸附催化水解 | 第16-17页 |
·光降解 | 第17页 |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 第17-18页 |
·有机磷农药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天然降解菌筛选 | 第18-19页 |
·工程菌构造 | 第19-20页 |
·降解酶分离 | 第20页 |
·微生物诱变选育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目的、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7页 |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 第25-26页 |
·菌种保存 | 第26页 |
·斜面低温保存法 | 第26页 |
·液体石蜡保存法 | 第26页 |
·降解菌筛选与驯化 | 第26-28页 |
·土样采集 | 第26-27页 |
·富集培养 | 第27页 |
·初筛 | 第27页 |
·菌株分离纯化 | 第27页 |
·驯化与复筛 | 第27-28页 |
·菌种鉴定 | 第28-30页 |
·形态特征电镜观察 | 第28页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8-30页 |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30页 |
·菌株最佳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30-31页 |
·细菌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0页 |
·最佳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30-31页 |
·甲拌磷检测方法 | 第31-35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 第31-32页 |
·氯化亚锡法 | 第32-34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34-35页 |
·土壤复壮和简易化诱变 | 第35页 |
·土壤复壮 | 第35页 |
·化学诱变 | 第35页 |
·紫外诱变 | 第35页 |
·降解性能研究 | 第35-37页 |
·甲拌磷耐受性能 | 第35-36页 |
·降解实验 | 第36页 |
·底物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36页 |
·降解进程曲线制作 | 第36-37页 |
第3章 甲拌磷降解菌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7-47页 |
·甲拌磷降解菌的筛选与驯化 | 第37页 |
·菌种生物学特性 | 第37-42页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37-39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39-42页 |
·菌株最佳生长条件研究 | 第42-47页 |
·生长曲线 | 第42-43页 |
·最佳生长温度 | 第43页 |
·最佳初始pH | 第43-44页 |
·最佳碳源 | 第44-45页 |
·最佳氮源 | 第45页 |
·最佳盐浓度 | 第45-47页 |
第4章 甲拌磷降解菌的复壮与简易化诱变研究 | 第47-51页 |
·土壤复壮 | 第47页 |
·菌种衰退 | 第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页 |
·化学诱变 | 第47-49页 |
·作用机理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紫外诱变 | 第49-51页 |
·作用机理 | 第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第5章 甲拌磷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 | 第51-58页 |
·甲拌磷抗性测定 | 第51页 |
·不同处理对降解率的提高效果 | 第51-52页 |
·底物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第52页 |
·降解进程曲线 | 第52-54页 |
·传代稳定性 | 第54-56页 |
·继代培养 | 第54-55页 |
·传代稳定性检验 | 第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降解途径初探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页 |
·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项目资助情况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