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第14-15页 |
·研究及创新之处 | 第14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公司债券融资及其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研究回顾 | 第15-23页 |
·公司债券融资理论综述 | 第15-20页 |
·MM理论 | 第15-16页 |
·权衡理论 | 第16页 |
·代理成本理论 | 第16-17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9页 |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有关公司债券融资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债券市场的发展与金融风险的防范 | 第20页 |
·公司债券与企业融资 | 第20-21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 | 第21页 |
·国外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管理经验借鉴 | 第21-22页 |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建设的研究 | 第22-23页 |
3 对公司债券市场功能的一个理论框架分析 | 第23-34页 |
·公司债券的市场功能分析:理论框架 | 第23-31页 |
·融资功能分析:公司的角度 | 第23-26页 |
·投资功能分析:投资者的角度 | 第26-28页 |
·宏观功能分析:国家(地区)的角度 | 第28-31页 |
·公司债券市场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 第31-34页 |
·公司债券市场运作的基本条件分析 | 第31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市场化 | 第31-32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法治化 | 第32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规范化 | 第32-34页 |
4 国内外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比较研究 | 第34-52页 |
·市场主导型国家的公司债券融资:以美国为例 | 第34-40页 |
·美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轨迹:较强的自发性 | 第34-37页 |
·美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40页 |
·银行主导型国家的公司债券融资:以日本为例 | 第40-44页 |
·日本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轨迹:主银行的约束 | 第41-43页 |
·日本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44页 |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44-52页 |
·企业债券发展阶段:严格管制下的滞后 | 第45-48页 |
·公司债券的出现:市场化的要求 | 第48-49页 |
·我国政府管制行为的解释及新条例适用性的探析 | 第49-52页 |
5 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及其产生机制分析 | 第52-65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风险分析 | 第52-56页 |
·融资者的风险分析 | 第52-53页 |
·投资者的风险分析 | 第53-55页 |
·中介机构的风险分析 | 第55-56页 |
·市场上的其他风险分析 | 第56页 |
·公司债券市场风险产生机制的探究 | 第56-65页 |
·投资者风险是公司债券市场上最关键的风险 | 第56页 |
·信用风险产生机制的分析 | 第56-59页 |
·流动性风险产生机制的分析 | 第59-63页 |
·利率风险产生机制的分析 | 第63-65页 |
6 投资者保护与公司债券风险管理框架的搭建 | 第65-76页 |
·公司债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65-70页 |
·关于投资者保护的研究 | 第65-66页 |
·模型的分析框架 | 第66-70页 |
·基于公司债券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公司债券风险管理框架 | 第70-76页 |
·基于信用风险的管理 | 第70-71页 |
·基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 第71-74页 |
·基于利率风险的管理 | 第74页 |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 第74-76页 |
7 结束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