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农安县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背景 | 第9-10页 |
·GIS简介 | 第10页 |
·系统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区域概况 | 第10-12页 |
第2章 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技术思路 | 第12-16页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12页 |
·图件、图片和影像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12页 |
·数据及文本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12页 |
·确定采样点 | 第12-13页 |
·布点的原则和方法 | 第12-13页 |
·采样点的确定 | 第13页 |
·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评价的依据 | 第13-14页 |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3章 图件的数字化程序 | 第16-24页 |
·画图软件界面和编码 | 第16-18页 |
·软件界面 | 第16-17页 |
·编码 | 第17-18页 |
·数字化后的图件 | 第18-19页 |
·评价单元的形成 | 第19页 |
·点位图的生成 | 第19-20页 |
·生成点位图 | 第19页 |
·转换成coverage文件 | 第19页 |
·转换成带地理坐标的点位图 | 第19-20页 |
·再转换成shp文件 | 第20页 |
·插值方法介绍 | 第20-21页 |
·插值流程 | 第21-22页 |
·生成ordinary kriging图层 | 第21-22页 |
·扩展及边界切割 | 第22页 |
·将数据输出成栅格图层 | 第22页 |
·挂接到评价单元图 | 第22页 |
·由等高线生成的坡度图及坡向图 | 第22-24页 |
·shp文件转coverage文件 | 第22页 |
·创建Tin文件 | 第22页 |
·生成坡度的栅格文件 | 第22-23页 |
·重新分级 | 第23-24页 |
第4章 耕地地力评价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24-40页 |
·评价指标确定 | 第24-31页 |
·评价因子的确定 | 第24页 |
·评价因子隶属函数确定 | 第24-31页 |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31-32页 |
·层次分析 | 第32-3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2-33页 |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 | 第33-34页 |
·建立层次判断矩阵建立比较矩阵 | 第34-36页 |
·各层次要素权重系数计算 | 第36页 |
·层次分析 | 第36-37页 |
·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地力等级的划分 | 第37-40页 |
·生成耕地地力等级数据表 | 第37-38页 |
·导出评价结果图 | 第38-40页 |
第5章 评价结果及排版出图 | 第40-43页 |
·综合性指标计算 | 第40页 |
·确定综合指数分级方案,划分评价等级 | 第40-41页 |
·与国家耕地地力指标的换算 | 第41页 |
·评价成果图编辑输出 | 第41-43页 |
第6章 成果总结及成果应用 | 第43-49页 |
·农安县属性数据库建立 | 第43页 |
·农安县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43-44页 |
·资料汇总与图件编制 | 第44-47页 |
·基础图件 | 第44页 |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 | 第44-47页 |
·成果应用 | 第47-49页 |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 | 第47-48页 |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 第48页 |
·为物平衡施肥提供理论支持 | 第48页 |
·中低产田改造与改良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摘要 | 第50-52页 |
Abstract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