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商品房预售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商品房预售的界定与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一、预售的定义 | 第15页 |
二、预售的条件 | 第15页 |
三、预售的法律特征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16-18页 |
一、预售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二、预售制度存在的原因 | 第17页 |
三、预售制度的现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存在与废除的争论 | 第18-20页 |
一、争论的由来 | 第18页 |
二、观点的分歧 | 第18-19页 |
三、未来的走向 | 第19-20页 |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存在的价值 | 第20-22页 |
一、从金融界的角度分析 | 第20页 |
二、从开发商的角度分析 | 第20-21页 |
三、从购房者的角度分析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商品房预售制度比较法分析 | 第22-26页 |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预售制度比较 | 第22-23页 |
一、预售比例的比较 | 第22页 |
二、许可管理的比较 | 第22页 |
三、预售款支付管理的比较 | 第22页 |
四、监管模式的比较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一、香港地区 | 第23页 |
二、台湾地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制度比较 | 第24-26页 |
一、融资渠道的比较 | 第24页 |
二、销售风险分担机制的比较 | 第24-25页 |
三、管理机制的比较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性质和效力 | 第26-32页 |
第一节 预售合同的法律特征 | 第26页 |
一、标的物的期待性 | 第26页 |
二、交付时间的约定性 | 第26页 |
三、预售的国家干预性 | 第26页 |
第二节 预售合同的法律性质 | 第26-28页 |
一、具有买卖合同的性质 | 第27-28页 |
二、兼具承揽的性质 | 第28页 |
第三节 预售合同的法律效力 | 第28-32页 |
一、预售合同效力的一般性原则 | 第29页 |
二、预售合同效力的特殊规定 | 第29-30页 |
三、预售合同生效要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商品房预售预告登记的性质和效力 | 第32-36页 |
第一节 预告登记的法律基础 | 第32-34页 |
一、预告登记制度的沿革 | 第32页 |
二、国外预告登记制度的现状 | 第32-33页 |
三、我国商品房预售预告登记制度的规定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预告登记的法律性质 | 第34-35页 |
一、国内外学者对预告登记性质的不同看法 | 第34页 |
二、预告登记具有排他性 | 第34-35页 |
三、预告登记具备债权的物权化 | 第35页 |
第三节 预告登记的法律效力 | 第35-36页 |
一、保全效力 | 第35页 |
二、顺位效力 | 第35页 |
三、破产效力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商品房预售的按揭 | 第36-42页 |
第一节 按揭的定义 | 第36-38页 |
一、按揭的起源 | 第36页 |
二、我国内地按揭的现状 | 第36-37页 |
三、楼花按揭的特征 | 第37页 |
四、楼花按揭的性质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楼花按揭中的担保关系 | 第38-40页 |
一、按揭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 第38-39页 |
二、按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 第39-40页 |
三、依据《物权法》的规定实施按揭权的实现方式 | 第40页 |
第三节 防范欺诈性楼花按揭 | 第40-42页 |
一、欺诈的表现 | 第40页 |
二、欺诈的成因 | 第40-41页 |
三、欺诈的预防 | 第41-42页 |
第六章 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再转让的法理分析 | 第42-43页 |
一、再转让的概念 | 第42页 |
二、再转让的依据 | 第42-43页 |
三、对再转让的评价 | 第43页 |
第二节 再转让的实施与效力 | 第43-46页 |
一、再转让的条件 | 第43-44页 |
二、再转让的形式 | 第44-45页 |
三、再转让的税赋 | 第45页 |
四、再转让的效力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期房限转的行政性决定 | 第46-49页 |
一、决定的性质 | 第46-47页 |
二、决定的限制范围 | 第47页 |
三、决定对合同的效力 | 第47-49页 |
第七章 商品房预售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其完善 | 第49-55页 |
第一节 保护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49-50页 |
一、商品房预售的预购人属于消费者的范畴 | 第49页 |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关系的权利客体包括预售商品房 | 第49-50页 |
三、消费者保护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变化 | 第50页 |
第二节 保护的惩罚性条款 | 第50-52页 |
一、国外惩罚性条款的适用 | 第50-51页 |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性销售的惩罚性条款 | 第51-52页 |
三、司法解释“一房二卖”的惩罚性条款 | 第52页 |
第三节 完善保护的设想 | 第52-55页 |
一、确立权益结构 | 第52-53页 |
二、分清保护层次 | 第53页 |
三、修改法律和加强立法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