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18页 |
五、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会概念与性质的重新阐释 | 第19-26页 |
一、农会组织发展的历程回顾 | 第19-22页 |
(一) 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农会 | 第19-20页 |
(二) 民国时期的农会组织 | 第20-21页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会 | 第21-22页 |
二、农会发展历程回顾的启示 | 第22-23页 |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会概念与特点阐释 | 第23-26页 |
(一) 农会与一般农民组织的区别 | 第23-24页 |
(二) 农会所具有的特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中重建农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诉求 | 第26-36页 |
一、农会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阐释 | 第26-30页 |
(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市场部分失灵 | 第27-28页 |
(二) 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部分失灵 | 第28-29页 |
(三) 多中心治理——农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二、新农村建设中重建农会的现实诉求 | 第30-36页 |
(一) 传统的农民组织在解决农民问题方面的缺陷 | 第30-34页 |
1、村委会自身的功能缺陷,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 第30-32页 |
2、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健全 | 第32-33页 |
3、农村维权性民间组织和社会服务性组织影响力弱 | 第33-34页 |
(二) 农会的特征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其它农民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农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阐释 | 第36-41页 |
一、发展农会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内在要求 | 第36-37页 |
(一)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36-37页 |
(二) 增强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 第37页 |
(三) 建立了风险保障制度,维护了农民的自身利益 | 第37页 |
二、发展农会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 | 第37-38页 |
三、发展农会是推动管理民主,促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保证 | 第38-39页 |
(一) 集聚社会资本,使农村民主得以运转 | 第38-39页 |
(二) 有利于推进乡镇政府体制改革 | 第39页 |
四、发展农会是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制约农会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一、观念层面 | 第41-42页 |
(一) 传统思想的影响 | 第41页 |
(二) 合作化运动的惨痛回忆,让农民对加入农会心有余悸 | 第41-42页 |
(三) 政府对发展农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42页 |
二、制度层面 | 第42-45页 |
(一) 宏观制度层面 | 第42-43页 |
(二) 微观制度层面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会重建的路径探索 | 第45-51页 |
一、农会成立的政策环境塑造 | 第46-47页 |
(一) 开放相关的涉农领域,提高农民参与组织的经济预期 | 第46页 |
(二) 制定《农会法》,为农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 第46-47页 |
二、农会组织体系的重建 | 第47-48页 |
(一) 组织的构建步骤 | 第47页 |
(二) 各级农会的职能与分工 | 第47-48页 |
三、农会与政府关系的规范 | 第48-51页 |
(一) 政府的扶持与监管 | 第48-50页 |
(二) 加强农会自身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能力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