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十年(1998-2007)调查性报道作品分析--兼论中美调查性报道之异同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11页 |
第二章 美国调查性报道的观念与历程 | 第11-17页 |
·20世纪初美国的揭黑运动 | 第11-14页 |
·《麦克卢尔》 | 第11-12页 |
·“扒粪”英雄:斯蒂芬斯、塔贝尔和辛克莱 | 第12-13页 |
·揭露黑幕运动的成就 | 第13-14页 |
·调查性报道的兴起 | 第14-15页 |
·调查性报道的发展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普利策十年调查性报道作品分析 | 第17-37页 |
·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看普利策十年调查性报道作品 | 第18-27页 |
·调查性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19-20页 |
·调查性报道是“系统、深入” | 第20-22页 |
·调查性报道是“解释” | 第22-26页 |
·证据是解释 | 第23-25页 |
·引语是解释 | 第25页 |
·细节描写是解释 | 第25-26页 |
·调查性报道的主旨是寻求解决办法 | 第26-27页 |
·普利策十年调查性报道作品特点 | 第27-35页 |
·获奖面 | 第27-28页 |
·反映主题 | 第28-29页 |
·语言写作风格 | 第29-31页 |
·挫折教育 | 第31页 |
·平民化视角 | 第31页 |
·追求深度 | 第31-32页 |
·震撼心灵 | 第32-33页 |
·清晰再现 | 第33页 |
·意义深刻 | 第33-34页 |
·重实证分析 | 第34-35页 |
·作品当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对比与启示 | 第37-47页 |
·国内调查性报道现状分析 | 第37-41页 |
·国内调查性报道的定位 | 第38页 |
·国内调查性报道的普遍性特征 | 第38-41页 |
·调查性报道的普适性 | 第41-42页 |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比较 | 第42-45页 |
·监测社会环境VS强化政治伦理 | 第42-43页 |
·感性---理性VS理性---感性 | 第43-44页 |
·中西传媒融通的可能性 | 第44-45页 |
·结论:汲菁祛芜,提供镜鉴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