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10页 |
| ABSTRACT | 第10-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进展 | 第20-35页 |
| ·土壤水分理论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土壤水分异质性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土壤水分应用性研究 | 第25-29页 |
| ·研究方法的发展 | 第29-31页 |
| ·环境同位素在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5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8-4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8-41页 |
| ·地理位置 | 第38页 |
| ·地貌 | 第38页 |
| ·气候 | 第38-39页 |
| ·土壤及土地利用 | 第39-41页 |
| ·植被状况 | 第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 ·降水量、土壤水监测 | 第41-43页 |
| ·运用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方法分析“四水”关系 | 第43页 |
| ·水样的环境同位素分析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 | 第45-66页 |
| ·研究年生长季降水分配 | 第45-46页 |
|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 第46-49页 |
| ·林灌草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 | 第46-47页 |
| ·苹果园与退耕坡地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 第47-48页 |
| ·不同植被条件下各层次土壤水分动态 | 第48-49页 |
|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 第49-52页 |
|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层次划分 | 第49-50页 |
|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 第50-51页 |
| ·土壤剖面水分梯度 | 第51-52页 |
|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性分析 | 第52-54页 |
| ·土壤水资源与土地利用耦合效应 | 第54-5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容重变化 | 第54-55页 |
|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含水量、总储水量分析 | 第55-5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土壤储水量变化 | 第58页 |
| ·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利用对策 | 第58-64页 |
| ·降雨资源时空异质性分析与利用对策 | 第58-61页 |
| ·径流资源量动态分析与利用对策 | 第61-62页 |
| ·土壤水资源特征与利用对策 | 第62-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动态规律 | 第66-79页 |
| ·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降水年型划分 | 第66-69页 |
| ·不同降雨年型土壤水分特征 | 第69-77页 |
| ·平水年土壤水分特征 | 第69-72页 |
| ·丰水年土壤水分特征 | 第72-75页 |
| ·枯水年土壤水分特征 | 第75-77页 |
| ·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小流域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79-88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79-80页 |
| ·研究年降雨季节分布 | 第80-81页 |
| ·降雨与土壤水分的灰关联分析 | 第81-82页 |
| ·土壤水分的灰关联分析 | 第82-86页 |
| ·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灰关联分析 | 第82-83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灰关联分析 | 第83-84页 |
| ·不同月份土壤水分灰关联分析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储水亏缺与补偿 | 第88-95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储水量特征 | 第88-90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储水量季节动态 | 第88-89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剖面水分垂直分布 | 第89-90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水分亏缺与恢复 | 第90-94页 |
| ·土壤储水亏缺状况与补偿恢复的量度指标 | 第90-91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储水亏缺度 | 第91-92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储水亏缺的补偿与恢复 | 第92-94页 |
| ·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小流域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初探 | 第95-116页 |
| ·黄土丘陵区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95-100页 |
| ·延安黄土丘陵区大气降水线 | 第97-99页 |
| ·氘盈余 | 第99-100页 |
| ·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00-108页 |
| ·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特征 | 第100-101页 |
| ·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01-106页 |
| ·次降雨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剖面变化 | 第106-108页 |
| ·地表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08-111页 |
| ·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组成 | 第111-114页 |
| ·井水与泉水氢氧同位素总体特征 | 第111页 |
| ·井水和泉水与降水氢氧同位素关系 | 第111-114页 |
| ·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16-12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6-120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 | 第116-117页 |
| ·不同降雨年型的土壤水分动态 | 第117-118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 | 第118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储水亏缺与补偿 | 第118-119页 |
| ·小流域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119-12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0-122页 |
| ·进一步研究该区深层土壤水分特征 | 第120-121页 |
| ·加强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研究 | 第121页 |
| ·进一步研究该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 第121页 |
| ·增加不同水体样品采集,建立黄土丘陵区“四水”转换模型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