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观念 | 第10-13页 |
第二章 "真实观念"的历史轨迹 | 第13-26页 |
第一节 国外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的历史阐述 | 第13-18页 |
一、弗拉哈迪:感触的动机与浪漫再现的真实 | 第13-14页 |
二、格里尔逊:讲坛的动机与打造的现实的真实 | 第14-15页 |
三、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解放与记录的整体真实 | 第15-16页 |
四、"真实电影"语境下的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 | 第16-17页 |
五、新纪录电影:以虚构手段和策略达到真实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新中国纪录片创作真实理念的演进 | 第18-24页 |
一、"政治真实"阶段 | 第19-20页 |
二、"主题真实"阶段 | 第20-22页 |
三、"生活真实"阶段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对中外纪录片真实观念的评价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的"虚构"真实转向 | 第26-32页 |
第一节 转向的背景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虚构"真实:一种自手法至创作思维的创造性重构 | 第29-32页 |
第四章 "虚构"真实的创作观念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虚构"真实——从选题策划开始的选择与抛弃 | 第32-38页 |
一、真实性:虚构/非虚构 | 第32-33页 |
二、敏感性:发现/表现 | 第33-34页 |
三、深入性:过程/细节 | 第34页 |
四、独创性:创新/制造 | 第34-35页 |
五、想象性:现实/艺术 | 第35-36页 |
六、整体性:结构/解构 | 第36页 |
七、情感性:深情/绝情 | 第36-37页 |
八、市场性:大众/精英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虚构"真实的创作真实观念的表征 | 第38-45页 |
第五章 虚构是为了更真实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硕士阶段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