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 1 棉花叶形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棉花叶形在生产中的作用 | 第11-12页 |
| ·棉花叶形QTLs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2 光滑茎基因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3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在植物QTL定位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传统群体在QTL定位中的局限性 | 第14页 |
| ·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类型、优势及其应用 | 第14-16页 |
| 4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发展 | 第16-17页 |
| 5 目标基因的定位 | 第17-21页 |
|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17-18页 |
| ·近等基因系法 | 第18页 |
| ·分离分组混合分析法 | 第18页 |
|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18-20页 |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 | 第19页 |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 第19-20页 |
| ·多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 | 第20页 |
| ·目的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20-21页 |
| ·质量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20-21页 |
| ·数量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21页 |
| 6 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9页 |
|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22-26页 |
| ·RFLP | 第22-23页 |
| ·SSR | 第23-24页 |
| ·SRAP | 第24页 |
| ·AFLP | 第24-25页 |
| ·SNP | 第25-26页 |
|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 ·遗传图谱构建与基因定位 | 第26-27页 |
| ·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页 |
|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 第27-29页 |
| ·基于图谱的图位克隆 | 第29页 |
| 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1-61页 |
| 第一章 利用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精细定位3个产量构成因素QTLS | 第31-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 ·田间种植 | 第32页 |
| ·性状调查 | 第32-33页 |
| ·叶形性状 | 第32-33页 |
| ·品质性状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 ·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 ·引物分析 | 第34-35页 |
| ·SSR的反应体系及其PCR程序 | 第35页 |
| ·SSR扩增产物的pAGE/银染检测 | 第35页 |
| ·标记基因型的调查 | 第35页 |
| ·导入片段长度的计算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QTLs的命名方法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 ·亲本及群体叶型和产量性状表现 | 第37页 |
| ·群体叶型和产量性状频数分布统计分析 | 第37-43页 |
| ·D1染色体导入片段上的QTLs分析 | 第43-50页 |
| ·叶形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 3 讨论 | 第51-55页 |
|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利用 | 第51页 |
| ·QTLs的成簇分布及稳定性 | 第51-53页 |
| ·增效基因来源与QTLs的遗传模式 | 第53-55页 |
| 第二章 精细定位海岛棉鸡脚叶和光滑茎基因 | 第55-6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 ·形态标记和标记基因型的调查 | 第56页 |
| ·微卫星标记分析 | 第56页 |
| ·连锁分析 | 第56页 |
| ·导入片段长度的计算 | 第56-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 ·鸡脚叶基因L_2~o的定位 | 第57页 |
| ·光滑茎基因的定位 | 第57-59页 |
| 3 讨论 | 第59-61页 |
| 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