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必要性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大间距无底柱崩落法进路巷道稳定性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页 |
·主要理论及软件支持 | 第14-21页 |
·主要理论支持 | 第14-16页 |
·主要软件支持——FLAC3D 数值模拟 | 第16-21页 |
2 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 第21-32页 |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提出及典型方案 | 第21-22页 |
·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提出 | 第21页 |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典型方案 | 第21-22页 |
·大间距无底柱理论及特征 | 第22-23页 |
·矿石残留体 | 第23-24页 |
·放出体 | 第24-26页 |
·矿石堆体 | 第26-27页 |
·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落矿岩移动的基本规律 | 第27-28页 |
·大间距对改善采场地压的一般性评述 | 第28-30页 |
·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松软破碎矿体中的应用概述 | 第30-32页 |
·我国无底柱开采矿山的松软破碎矿体概况 | 第30页 |
·松软破碎矿体进路巷道特征 | 第30-31页 |
·松软破碎矿体的地压控制方法 | 第31-32页 |
3 金山店铁矿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数值模拟 | 第32-54页 |
·概况 | 第32页 |
·金山店铁矿矿山工程地质 | 第32-33页 |
·围岩的构造特征 | 第32-33页 |
·矿床产状 | 第33页 |
·模拟方法 | 第33-42页 |
·计算假设 | 第33-34页 |
·岩体的本构模型 | 第34-38页 |
·稳定性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有限差分拉格朗日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 | 第40-42页 |
·岩体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建立进路的三维实体模型 | 第42-46页 |
·模型几何尺寸的确定 | 第42页 |
·材料属性的确定 | 第42-43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3-44页 |
·实体建模过程 | 第44-46页 |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6-54页 |
4 模糊—灰色关联理论的影响进路稳定因素分析 | 第54-65页 |
·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基础 | 第54-58页 |
·模糊数学 | 第54-56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56-58页 |
·进路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5页 |
·进路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58页 |
·进路围岩模糊语言综合评判 | 第58-62页 |
·失稳因子的模糊—灰色相关分析 | 第62-65页 |
5 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地压监测类比 | 第65-73页 |
·梅山铁矿概况 | 第65-66页 |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 第66页 |
·进路围岩监测内容和手段 | 第66-67页 |
·监测内容 | 第66-67页 |
·监测手段 | 第67页 |
·监测点布置设计 | 第67-68页 |
·监测要求 | 第67页 |
·监测地点 | 第67-68页 |
·地压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8-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