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 引言 | 第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4-21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我国茶树主要病害现状 | 第16-17页 |
| ·我国茶园病害防治现状 | 第17-18页 |
| ·有益微生物在茶树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茶树内生细菌的分布规律初探 | 第21-2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 ·分离用培养基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22页 |
| ·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茶树有性系后代内生细菌数量比较 | 第22-23页 |
| ·茶树无性系内生细菌数量比较 | 第23-24页 |
| ·内生细菌数量在茶树不同器官的分布 | 第24-25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茶树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对茶炭疽病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27-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 ·供试真菌菌株 | 第27页 |
| ·供试细菌菌株 | 第27页 |
| ·对照菌株 | 第27-28页 |
| ·培养基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茶树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28页 |
| ·对照菌株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 ·防治茶炭疽病菌有效菌株的筛选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 ·不同茶树品种内生细菌数量的差异比较 | 第29页 |
| ·对照菌株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29-30页 |
| ·茶树体内内生细菌的拮抗筛选 | 第30-38页 |
| ·防治茶炭疽病菌有效菌株的筛选 | 第30-35页 |
| ·不同品种健叶中分离的菌株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35-36页 |
| ·不同品种嫩茎中分离的菌株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36-37页 |
| ·福鼎大毫茶病叶中分离的菌株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37-3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的防病机制初步研究 | 第40-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 ·供试茶树内生细菌 | 第40页 |
| ·供试茶树病原真菌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 ·目标菌株B01、B02、B03、B04 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41页 |
|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测定 | 第41页 |
|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生长后的形态观察 | 第41-42页 |
|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生长曲线测定 | 第42页 |
|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抑制测定 | 第42-43页 |
|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43页 |
| ·茶树内生细菌挥发性代谢物质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拮抗作用 | 第43页 |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 ·茶树内生细菌目标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43-44页 |
| ·茶树内生细菌菌株对茶炭疽病菌的影响 | 第44-52页 |
| ·目标菌株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第44-47页 |
| ·目标菌株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生长后的形态观察 | 第47-49页 |
| ·对峙后茶炭疽病菌的生长曲线 | 第49-51页 |
| ·目标菌株对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51页 |
| ·目标菌株对茶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51页 |
| ·茶树内生细菌挥发性代谢物质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拮抗作用 | 第51-52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 总结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附录Ⅰ 培养基配方 | 第61-62页 |
| 附录Ⅱ 附图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